中国治污行动对全球经济有何影响? – ideacarbon

碳道小编  · 2017-12-12 00:12 · 阅读量 · 3170

摘要:习近平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这场治污行动预示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角色的终结。

习近平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这场治污行动预示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角色的终结。

搜狗截图20171211081938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五年前上任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两大关系生死存亡的威胁。

他聚焦于第一个威胁——腐败,任命反腐“沙皇”王歧山巡视全国各地,蒐集官员作奸犯科的证据,掀起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全国性反腐运动。

最近,习近平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以空前力度应对第二大威胁——环境污染。由环保部、中纪委及中组部官员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已经处罚了1.8万家污染企业,共计罚款1.32亿美元,问责1.2万名官员。

化工产品信息服务商安讯思(ICIS)提供的地图(如下)证实了此轮督查范围的广泛。到今年底,此轮督查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地区的“2+26”城市。

今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也强调了环境督查的重要性。十九大把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写入党章,以描绘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取代了1977年以来邓小平强调的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增长。

很难低估习近平这一新政策可能产生的短期和较长期影响。环保部警告称,此轮督查只是“蓝天保卫战的第一枪”,更多严厉的整治将接踵而至。

本质上,习近平的治污行动预示着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角色的终结。

世界银行(World Bank)与中国政府机构2012年2月联合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30年的中国》(China 2030),已经描绘出了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路线图。报告认为,中国需要“从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转向新的政策,以应对未来有很大不同的挑战”。

报告聚焦于“提高增长质量”的必要性,基于形成“更广泛的关于福利和可持续性的目标”。

然而,在习近平的首个任期内,由于李克强总理继续推行前任留下的“不惜代价保增长”民粹政策,中国在环保方面成绩平平。国际能源署(IEA)近期发布的《能源与空气污染》(Energy and Air Pollution)报告称,“由于糟糕的空气质量,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缩短了近25个月”。

但如我们在6月为英国《金融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讨论过的,习近平如今已经开始接管经济政策。他很清楚,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民众正像西方民众那样越来越多地注重“生活质量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不可避免地需要更长时间来解决。因此,他首先对空气污染——尤其是已达高危水平的PM2.5浓度——宣战,此类污染主要由中国2001年加入世易组织(WTO)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导致。

据国有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道,京津冀地区是这一新政策的重中之重。该地区的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高度集中,而冬季空气流动减弱以及燃煤取暖使污染进一步加剧。该地区收到的任务是,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间,实现PM2.5的平均浓度同比降低至少15%。据路透社(Reuters)报道,该地区的钢铁、金属冶炼、水泥和焦化等核心行业的企业已经收到错峰生产以及减少卡车使用的通知。

化工行业总是可以在商业和贸易模式发生可能的大变革之前提供先见:

•苯是经济趋势转变的一个典型早期指标,我们在2012年的英国《金融时报》数据中强调过。上图表再次证实了这一指标的重要性,显示基于煤炭的苯产量的减少,已经使得中国1月至10月的苯进口同比翻了一番,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出口商成为主要受益者

•但是,正如关于聚丙烯(PP)的右图所证实,不存在帮助人们了解这一政策影响的“普遍适用”的准则。中国目前正接近实现自给自足,因为中国国内聚丙烯产量在同期增长了四分之一,减少了9%的进口。关键的区别在于,聚丙烯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污染水平相对较低的现代炼油/石化复合工业

因此,在冬季这关键的几个月,随着中国经济对治污运动作出反应,投资者和企业必须准备好迎接更多意外。随着习近平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摆脱传统上对重工业的依赖、转向他设想的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及更以服务业为导向的“新常态”经济,明年春天可能出现更多不确定性。

这种发展方式转型对全球经济有两大潜在影响。

第一,中国将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后者自2008年以来一直发挥着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作用。相反,随着习近平加快中国的转型,使之摆脱“过去曾行之有效的政策”,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可持续发展议题在全球议程中的崛起。

第二,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直是西方通胀的一个优秀的主要指标——如下图所示。该指数今年在关闭潮影响下的回升,预示着一场“通胀意外”或许正在2018年等着我们。

保罗•霍奇斯(Paul Hodges)和丹尼尔•德布洛克•范斯海尔廷加(Daniël de Blocq van Scheltinga)出版《The pH Report》

译者/申凯

保罗•霍奇斯 丹尼尔•德布洛克•范斯海尔廷加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来源:FT中文网

tandao ideacarbon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