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道专家】晏路辉:互联网+低碳 两个足够性感的领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晏路辉  · 2017-01-25 17:01 · 阅读量 · 714

摘要:互联网和低碳这两个都足够性感的领域,放到一起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确实让人有很多畅想的空间。

【专家介绍】晏路辉,碳阻迹创始人,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2011年12月率领碳阻迹团队成功研发中国第一款碳排放管理平台-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CAMP (http://www.carbonstop.net/camp);2014年6月率领碳阻迹团队推出绿色会议系统(微信公众号:绿色会议);2016年11月,率领碳阻迹团队发布了中国第一个线上低碳学习平台-碳学堂(http://www.tanxuetang.com);2017年1月,率领碳阻迹团队研发推出中国低碳领域第一个微信小程序-全民碳交易(小程序里搜索“全民碳交易”)。luhui@carbonstop.net

受Idea Carbon邀约,要在年前写一篇关于互联网结合低碳的文章分享给大家。互联网和低碳这两个都足够性感的领域,放到一起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确实让人有很多畅想的空间。但因题目太大,笔者感觉很难驾驭,只能从几个独立的点来谈谈自身的不成熟看法。

议题一:[提升公众认知] 蚂蚁森林和碳足迹计算器的不同理念

 互联网对低碳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提升公众对低碳的认知,使公众可以轻松便捷地参与到低碳行动之中。谈起互联网和低碳的结合,大家目前可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为4.5亿用户开通碳账户的支付宝“蚂蚁森林”(大家最近是不是还在忙着去蚂蚁森林浇水来获得敬业福呢?)。大平台有其天然的优势可以把事情做大,让数千万上亿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低碳与自己的生活原来这么近,自己也可以为减少雾霾做贡献。而在产品思路层面,蚂蚁森林最最聪明的一点是计算个人产生的减碳量(而非绝对排放量),也就是体现大家对低碳的贡献(而非大家的“原罪”),这让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很多。

1

 

低碳的概念来源于欧洲,其实很多欧洲公司很早以前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尝试计算公众的碳足迹,提升公众对低碳的认知。包括各种碳足迹计算器,计算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碳排放,甚至购买火车票或者机票的时候,会自动计算出来这趟旅行产生的碳排放,也会提示是否愿意花很少的成本实现自己的碳中和(如种树或购买碳减排项目)。他们的理念和方式跟中国人似乎不太一样,他们的主张是了解自己的绝对排放并且鼓励参与碳中和。

而中国的互联网接入低碳的方式重在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减碳量,这是中国人相对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也是比较容易传播的方式(相信更多人还是愿意在朋友圈炫一下自己一天的减碳量而非这一天产生了多少碳排放的“原罪”吧)。

笔者认为这既是中欧二者理念差异所导致,也是由于中国互联网技术近些年日益发展,逐步赶超欧美,使计算公众碳减排量变得更简便更智能(比如计步技术和手机线下支付的广泛使用)。

关于碳排放信息披露的侧重点,笔者再举一个例子,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大家都知道2008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蓝图,但在披露碳排放信息的报告中还是过于侧重于讲述通过减排行动(如电动车以及耗能设施的改造)的减碳量可以抵消自身建设和运营奥运会的碳排放,实现了零碳奥运。

2

(北京奥运会产生118万吨碳排放)

3

(北京奥运会减碳118万吨)

通过以上二表,可以清楚知道北京奥运会实现了“零碳”。然而英国人的伦敦奥运会报告的碳排放章节中,则几乎都是在分析伦敦奥运会绝对碳排放的构成(北京奥运尽管提出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但披露出来的碳排放量却只有伦敦奥运会的1/3,这确实也挑战了笔者对碳排放核算认识的底线,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一下碳排放核算的问题)。

4

上面谈到了理念差异,笔者认为这或许也与中国在国际碳减排历史上的角色一致,发达国家需要绝对减排,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需要更多的从减碳行动方面考虑以帮助发达国家的企业完成减碳的目标(CDM机制)。然而时过境迁,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需要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特朗普上台后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犹豫不决,使中国更有机会担任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领导者,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也应该更有自信披露自己的绝对排放。笔者预计不远的将来,企业自愿披露自身碳排放量将成为一种风尚(随着碳市场的铺开,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有能力披露自己的碳排放数据),是一种很好的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方式。企业生产的产品上面有更多的碳足迹信息,会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笔者认为尽管碳减排量是比较容易切入公众的方式,但终究绝对排放是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可以畅谈我们减排了多少,但是我们当下仍需要承受雾霾,接受全球碳排放第一的现实!

理念差异决定了互联网和低碳的结合点的不同,话题扯远了,总而言之,互联网需要低碳这样可以拓深的载体,低碳需要互联网的广度,二者相得益彰。当然蚂蚁森林目前实现的功能还侧重于提升公众认知,如果能更进一步与互联网金融结合,让公众不仅从道德公益层面参与,还能有实际回报,或许公众参与的意愿会更强。关于由低碳行为产生的收益反哺公众的思路有很多种,比如走政府路线,开发减碳方法学,开发CCER减排量,将政府部门认可的碳减排量卖给控排企业履约,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的模式(时间周期相对较长,同时套路颇深,此处省略一万字。。。),笔者认为作为大的互联网平台完全有能力形成自己的低碳闭环(此处可独立思考10分钟,有想法欢迎与笔者进行深度沟通)。

议题二:互联网本身低碳吗?

经常听到很多人讨论互联网的方式是否可以减少碳排放,包括联合国环境署和碳阻迹在2014年共同发起的“绿色会议”项目,倡导通过手机实现会议信息的查看(减少纸张资源浪费),线上会议报名(减少人力投入)以及计算参会碳排放和在线实现碳中和等,可以实现会议活动的绿色低碳。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相对传统方式而言就是更低碳,因为互联网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而节约了很多传统能源或资源的消耗。

但是电本身确实低碳吗?最近笔者团队做的一些研究开始挑战公众认知了。记得去年6月在阿里菜鸟的绿动计划大会上,笔者给现场媒体和观众分析了电动车是否真的比燃油车低碳。

 

5

从上面这张胶片可以看到在不同地区电动车行驶百公里的排放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甚至高于燃油车行驶百公里的碳排放。这是电动车本身的问题吗?我们能怀疑电动车不是一种低碳的交通工具吗?当然不是,其实读者仔细分析就能明白,是否低碳与产生电的能源构成直接相关,如果我们用来发电的能源是高碳的(火力发电),那么它产生的电的排放自然就高;反之如果我们用更多的清洁能源来发电,电动车就是更低碳的交通工具。

当然互联网是否低碳这个议题,除了需要考虑到给互联网发的电本身是否低碳外,还需要考虑到互联网带来的诸多线下活动的高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商,网购时轻轻敲击一下鼠标,确实不会产生太大的碳排放,但是随之产生的线下商品的包装以及物流产生的碳排放却是非常可观的。

6

研究发现,如果一次网购可以替代 3.5 次传统购物,或者一次性购买并快递超过 25 件商品,再或者传统购物方式下购物距离超过50公里,这些情况下确实可以节约能源。如果这些标准不能完全满足,网购就并不是很低碳。例如:为了价格问题,舍弃就近的供货商,改买远处的供货商相同的商品,这样就会额外增加碳足迹。

7

笔者团队曾针对“双十一”做过一个碳足迹的分析报告,详情可以参考;

http://www.carbonstop.net/company_news/71/

欣喜的是,作为电商的两大巨头,阿里和京东也都意识到电商带来的环境问题了,并且开始采取行动了。阿里的菜鸟网络在2016年6月13日的“绿动计划”中宣布了将通过绿色包装(通过可降解材料取代传统包材以及周转箱的使用等)和绿色物流(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电动车普及)等手段在未来5年内实现碳减排362万吨,更令笔者欣喜的是看到菜鸟做完承诺后已经开始绿色行动了。而电商环节的物流公司,如申通也开始全面普及电子面单以及通过电子芯片实现对袋子的定位追踪。

也许不远的将来,如果我们每个人拿到快递包裹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包材该如何处理了,并且能知道它比起传统包材产生的碳减排量,那么电商产业链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议题三:企业机构的互联网+低碳

讲完与公众相关的互联网+低碳,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或许不那么性感,但是可能更有效的-企业机构如何借助互联网实现低碳。明确一下,这里讲的互联网更多是指企业级互联网了,更具体一点就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通俗说就是通过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软件)来访问和使用企业级软件,比如企业碳排放管理软件,帮助企业机构高效系统管理和减少碳排放。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这就要求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寻一条低碳转型之路。企业实施低碳转型的首要任务是摸清自身的碳排放家底,做好碳排放管理工作,在实际生产经营与碳排放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最终实现低碳转型。而碳管理软件是帮助机构高效、准确完成碳排放量化、分析、管理、报告、交易等功能的工具。

当然除了企业外,低碳领域的相关方其实也都需要相关软件来实现低碳信息化。

  • 政府机构需要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簿系统实现对碳交易的支撑;
  • 碳交易所需要碳排放交易系统实现碳排放的交易买卖;
  • 碳核查机构需要核查管理软件实现核查机构与企业的信息反馈互动以及核查机构的内部流程管理(如核查员任务分配等);
  • 碳资产管理机构需要碳资产开发管理软件管理其CCER项目或碳排放配额;
  • 碳交易集团控排企业则需要能实现碳核算、配额管理、碳价预测、碳资产统筹分配、碳市查询等功能;
  • 外向型企业面临客户要求或者自身企业碳管理需求通过碳管理软件对其自身以及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管理;
  • 碳市场分析机构需要碳交易数据库或CCER项目数据库平台等。

8

按使用对象:政府机构、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核查机构、咨询公司、碳资产开发商以及广大公众等。

按功能:核算、核查、管理、交易(配额、CCER)、碳市查询、统计分析等。

按行业:碳市场八大行业十八个子行业,如钢铁、建材、电力、航空等。

按实施对象:组织、项目、产品等。

按规模:集团、个体等。

按终端:PC,Pad,手机等。

 

笔者也在碳学堂平台(www.tanxuetang.com)上分享了围绕碳管理软件的十一个小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登录观看。

 

  1. 国内外有哪些碳管理软件
  2. 为什么需要碳管理软件
  3. 政府类碳排放相关软件
  4. 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软件
  5. 园区碳管理软件
  6. 碳市场第三方核查机构碳管理软件
  7. 碳资产开发商-碳资产开发管理软件
  8. 集团企业碳管理软件
  9. 碳交易控排企业碳管理软件
  10. 出口型企业碳管理软件
  11. 公众碳计算管理软件

9

(截图来源于碳学堂网站:www.tanxuetang.com)

碳管理软件视频地址:

http://www.tanxuetang.com/courses/?domain=%E7%A2%B3%E7%AE%A1%E7%90%86%E8%BD%AF%E4%BB%B6&position=&topic=&order=

欢迎和笔者探讨碳管理软件的应用和创新。

 

“互联网+”的概念已家喻户晓,“低碳+”概念也日益被公众接受,比如低碳企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会议、低碳婚礼等等。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互联网+低碳+”的出现。

本文由作者授权碳道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