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区块链助力绿色金融驶上生态快车道

碳道小编 · 2018-08-27 11:08 · 阅读量 · 1647

摘要:绿色金融是以能源产业为前导的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环节;而区块链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两者必然在这个特定时期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诞生出新的活力,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编者按: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杨望、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凌江华在《当代金融家》撰文表示绿色金融和区块链当前无疑是现阶段最热、最有想象空间的两个趋势。绿色金融是以能源产业为前导的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环节;而区块链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两者必然在这个特定时期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诞生出新的活力,给社会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低碳经济引领绿色金融创新

政策支持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加剧,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到2016年9月G20峰会期间,中国、美国这两个大国率先向联合国递交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批准文书,每一步都是人类为改善自身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所做出的努力和达成的共识;从欧洲碳市场的兴起,到美国碳交易所的成立运作,到中国碳试点工作开展,无一不反应反映出以国家为主体的绿色减排机制成为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从强制减排,到引入清洁发展机制(CDM)CDM、自愿减排,到配额质押、碳期货、碳掉期,反应都反映出从控排到绿色、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演进趋势。控排已经从最初的共识阶段逐渐演进为国际、国家宏观战略,成为体现国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由控排衍生出的绿色产业尤为关键,而产业的发展程度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俨然已是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而绿色金融必然成为最有效的抑制减少污染性投资的手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持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如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课题。

绿色金融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或可持续性融资,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金融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际上是1997年,主要是指以保护环境,、治理污染问题以及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金融单位与企业在进行投资融资决策时,要将影响与环境相关的各种回报、风险以及成本予以充分考虑,引导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和项目管理,以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的目的,最终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总框架,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发展绿色基金,建立绿色保险制度,明确商业银行的环境法律责任,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公益项目的环评系统,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等。

绿色金融的意义

首先,进入工业时代后,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基本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必然导致整个国家走入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尴尬境地。

当前,我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发展。需要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其次,随着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政策方针政策的发布、指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绿色环保产业成为社会新的投资方向。商业银行、投资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将抽象意义上的绿色金融概念与实业中的绿色金融产品进行连接,使绿色金融理论落实到了实处。商业银行本身也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改变了业务结构,在公众和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之间创造了新的服务内容。不仅如此,银行业在公众面前承担社会责任、做出表率,有利于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竞争力。

再次,环境保护是全球共识,全球环保意识形态达成一致是一种趋势和必然,各个国家共同推动绿色环保政策落地之际,必然诞生一系列收益可观的绿色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离不开金融支持,而金融的本质其实是风控,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会是非常有意义和前景的,相关机构也将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绿色金融之碳交易

谈到绿色金融,不得不谈碳交易。碳交易是一种经过广泛讨论并最终确定为最有效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实现和节能减排的体系和手段。经过借助碳交易体系,才能快速落实国家绿色政策并达成企业、政府之间的资源调配,平滑实现减排责任的划分,推动和绿色生成态的形成。

从过去一年8个试点碳交所的运行情况统计来看,不难窥见,各个交易所的价格、交易额、波动范围都又有较大区别。其中,价格的走势曲线看起来并不那么丰富,说明市场的成熟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而在碳市场中,配额交易并非全部,除此之外,还有CCER、VER等可交易和开发的产品和种类。

CCER全称“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的数据,目前已经备案的CCER项目已有254个(数据来源: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这些项目所产生的CCER是可以用来抵消排放量的。中国拥有广阔丰富的森林资源,随着碳汇方法学的不断完善,大部分原始森林和人造林都将可以申报并开发成CCER项目,可开发碳汇量相当客可观。

VER全称“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是一种在《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的CDM减排量之外的,自发的、公益的、可认证的减排信用额度。目前碳普惠等公共活动或机制所产生的减排量都可以开发成类似产品,并与配额进行关联、交易。

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这必将更多的控排企业吸纳纳入进来; 同时促使更多的机构和组织开始着力发展开发碳普惠相关产品和项目。在此基础上的碳金融业务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进一步发展规范碳交易市场和丰富碳金融产品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代表这个领域存在广阔的创新空间,海量市场亟待开发,它最终将走向一个成熟的碳市场,形成良性监控发展生态。

区块链应用落地渐显成效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综合P2P、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哈希算法的一种分布式技术体系,他它的去中心化思想大有重构整个互联网的趋势,将互联网从信息互联推向了价值互联的新纪元。它的出现,给技术领域、金融以及其他业务领域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技术来源及前景

区块链技术来源于比特币。2008年1月中本聪通过网络发布比特币白皮书,意在构建一套点对点电子交易系统;,2009年1月 比特币0.11.0版诞生;随后2010年5月 第一笔比特币VS兑换实物的交易发生,比特币用于购买披萨,第一次提现体现“货币支付”属性。随后比特币得到迅速得到发展,比特币交易所出现、比特币矿池成立、汇率兑换关系的出现等等。

随着比特币的发展,其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也逐渐为人所知。区块链技术广为人知,来源于2014年大英图书馆关于比特币的讨论,该这场讨论聚集了全球众多金融、技术专家泰斗,得出的共识是:区块链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政府治理、公共管理、金融交易、资产公证等领域。

2015年,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各业(尤其是金融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是继25年前的互联网概念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热点,将引领互联网信息互联通往价值互联时代的风潮,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并号称Fintech三剑客。

专家预测,估计 2025-2027年,全球有等同于10% GDP的资产价值将存储在区块链上。

技术特点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热点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去中心化:无需中心机构认可、权威机构背书授信,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授信。 简单来讲,我们存钱到银行,我们不担心银行会倒闭或卷款潜逃,是因为银行后面(特别是国有银行)都有国家、政府的背书,我们信任的是授信机构。但在区块链技术体系下(以比特币为例),信任是由技术授予的、,通过公网发布,技术体系形成完整的共识机制,交易记录由公开透明的账簿维护,它让我们看到在这种技术体系下,我们的账户、资产是安全的,不会丢失的。我们信任的是这个技术体系以及该体系下的永不Down宕机的网络。

② 共同维护:所有交易(TX)都需要经过大多数节点验证合法性。在区块链的技术体系下,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经过固定的共识算法认证,只有通过共识的交易,才会被认为是合法有效的交易,从而记录到共同账簿里。

③ 不可篡改:所有区块交易数据都是以时间戳印记并记录到区块里,形成一种有时序编号的链式数据账簿,一旦写入成功,数据便永久记录下来,整套技术机制使得数据不可人为篡改。

④ 系统安全:在该套技术机制下,交易即交割,不存在传统的清算交割对账环节,使得交易简单有效,直接进行了价值传递,不存在数据流和现金流的双向匹配;公网下海量节点组成的对等网络无中心特性使得人为攻击难度大。

比特币的典型交易过程如图示:

以比特币下A给B转账为例,交易过程大致如下:

① 提交交易请求:用户A提交转账请求发送到区块链网络节点。

② 交易网络广播:节点将交易内容通过对等网络传输给其他节点进行认证。

③ 共识机制执行:接收到交易信息的节点都会进行“挖矿”,即对交易合法性进行认证。从在微观上看来,其实就是通过一个算法去寻找正确的随机数。

④ 共识结果广播:节点认证完毕后,会将结果发送给其他节点验证结果。

⑤ 共识结果记录:验证后,结果将被盖上时间戳记录到最新区块,附到链的最末端。至此一项并完整交易完成。

区块链系绿色金融完美拼图

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将给绿色金融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共识问题

区块链的核心在于解决共识问题,典型的就是拜占庭问题,如何在多方参与的场景中达成共识在区块链世界迎刃而解。而在绿色领域,特别是碳交易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共识问题。

由于减排是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那么这中间必然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平衡,甚至涉及以国家利益为考量的政治博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情、经济发展状况、政策理念的不一样,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由于领域不一样、环境/发展系统不一样,都会导致达成国际共识的过程冗长、国家政策落地过程缓慢等问题。这中间需要像与比特币体系类似的系统或平台来帮助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达成共识、国内企业间共识。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这样的体系有其天然优势,他它可以跨域(国家/企业)、他它是7x24小时安全稳定运行的,无疑区块链将是绿色领域共识达成的最佳选择。

信任问题

首先,在国际公信方面。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两个重要文件--《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签订后,都有部分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违规退出协议,推翻以前达成的共识结果。这无疑是全人类在环境保护上的一种倒退。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找到一种途径来消除或减少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呢?我想是有的,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选择,或许不一定是100%有效,但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区块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是可信的,至于它他为什么技术上可信,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其共识机制--挖矿机制,挖矿即帮其他交易方认证结果,挖矿成功可获得回报(在比特币网络中,回报就是比特币),对应的,提交交易需要消耗一定资源(如比特币),。这样就让大大提升了攻击成本。,在前面提到的国际协议中,我们姑且认为把它视为是一种交易,我们可以定义这种“毁约”交易成本最大化,那么签约成员在提交“退出”交易时,将不得不掂量退出成本,。从而提升整个协议的信任度。

首先,在国际公信方面。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两个重要文件--《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签订后,都有部分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违规退出协议,推翻以前达成的共识结果。这无疑是全人类在环境保护上的一种倒退。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找到一种途径来消除或减少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呢?我想是有的,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选择,或许不一定是100%有效,但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区块链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是可信的,至于它他为什么技术上可信,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其共识机制--挖矿机制,挖矿即帮其他交易方认证结果,挖矿成功可获得回报(在比特币网络中,回报就是比特币),对应的,提交交易需要消耗一定资源(如比特币),。这样就让大大提升了攻击成本。,在前面提到的国际协议中,我们姑且认为把它视为是一种交易,我们可以定义这种“毁约”交易成本最大化,那么签约成员在提交“退出”交易时,将不得不掂量退出成本,。从而提升整个协议的信任度。

其次,在绿色金融PPP模式中,项目周期普遍很长。这就需要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合约的长期有效性。区块链能够解决这个信用持续的问题。区块链本身也提供智能合约功能,能够在项目成立之初支出设定回报周期以及其他回报细则,到期自动执行,从而让参与方确信自己的投资不会受X因素干扰。

最后,在绿色节能减排推广过程中,个人的绿色行为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减排量小、登记机构的信用不够而导致,个人的减排量得不到累积、个人参与积极性也进一步降低,这是目前阶段碳普惠推广的一个硬伤。这种现状下,亟需引入区块链技术来进行技术授信,建设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让公众参与度逐步提升,从而将减排量转换为CCER/CER等绿色产品,这无疑是对社会、环境、国家的一笔很大的重大贡献。

低频问题

在碳交易试点过程中,我们发现交易始终体量有限,企业、个人的参与度都不够高。企业的首要目标在于履约而不在于交易,个人也因为交易门槛高、跨境资金管制、价格波动不明显等原因,参与度一直没有提高改善。

我们假设引入区块链进行技术授信,弱中心化会降低交易门槛,;引入数字货币解决跨境资金问题。,那么可以想象,交易频率,必然上升几个数量级,对应的投资价值也将显现出来。

在绿色产业PPP模式设计过程中,面向C端将会是一个趋势。C端的推广过程中如何增信是关键,区块链技术刚好能利用技术解决方案解决这一瓶颈。其不可篡改特性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性有效规避了人为操作风险,增强了整体方案可信度;基于可信性,用户可以自由交易,实现实时价值转移。,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将比传统T+0模式交易时间更有效率,可以大大增加交易频率,实现低频技术门槛的跨越。

融资问题

区块链的到来,是顶着金融的高光光环进入大家视野的。区块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ICO。ICO是一种弱监管的创新性融资模式,以收益分享、股权分享方式发行数字代币,继而通过这种方式筹集主流数字货币转换为资金支持公司发展。它他没有IP O的苛刻条件,只需要有人支持即可发行。

绿色产业的本质是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相关的公司和项目也是具有政策前瞻性的。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公司短期发展,使资金成为短期瓶颈。ICO将会是绿色产业的福音。

ICO只是其中一种创新融资方式,不排除在区块链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结合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融资模式,如PPP资产证券化等。

未来已来,绿色金融创新启航

政策法规的配套

区块链技术、ICO的发展和P2P平台的发展路径将会有相似路径。早期阶段较长一段时间将会处于自由发展状态,这一段时间在模式上、技术上都将快速发展,并形成初步稳定成型的模式和形态;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将会进入成熟期,成熟的重要标识标志在于相关政策、法规、监管机制的完善性。

目前ICO模式正处于野蛮生长的时期,亟需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对其良性发展做出引导和规范作用;绿色金融的众多产品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如碳远期、碳期货、碳掉期、PPP项目模式),也需要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帮助其快速成长;另外碳市场目前处于试点阶段,除了国家成立的几家试点交易所之外,各个地方性的碳交易所也陆续成立,对此国家已有明确计划和规划,将进行市场统一运作。

数据孤岛的打破

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种去中心/弱中心化的技术体系。在推广过程中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概念是“分布式账簿”。这种分布式、共识机制决定了多方参与情况下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数据共享,但如何实现数据共享如何实现、共享程度如何把握、共享数据所有权如何界定都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在绿色金融落地的领域,都是数据中心化程度较高都是相对较好、较集中的领域。需要跨越数据独享的障碍,才能将绿色金融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做到极致。

创新模式的探索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对PPP项目落地工作展开调研,绿色PPP项目是调研重点之一,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或在筹备中;相关金融机构也都在积极探索PPP相关项目合作模式。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和绿色项目等领域也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创新提速已迫在眉睫。

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

想要在绿色金融领域长远发展,占据国际战略高点,取得产业结构优势,人才是关键。

金融行业是少有的一个未被创客攻克的领域,但随着互联网转型的逐步深化,“双创”政策的稳步实施,金融行业成为创客少有的一个未攻克领域,但这一现状逐步在改变,如国内首家金融创客平台--瀚德创客 已经成立并开始孵化金融创新项目,实体企业也开始利用自有优势发力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出台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大幅度上涨。金融领域最具有前景的绿色领域显得格外突出。随着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的创新不断提速,投融资、金融产品经理、风控、分析/研究、租赁/拍卖/典当/担保类岗位纷纷走热。

相关人士指出,2016年9月下旬,金融行业主要省市的人才供给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企业发布的职位数量在多数地区却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因此从供需比例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金融行业的人才供不应求,企业招聘的选择机会相对较小,难以满足用人需求,且人才大都集中在北上广深地区,二 三线地区的此类人才更是奇缺。此外,由于金融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和理论知识,所以这一行业对学历的要求普遍较高。

在区块链这个领域,人才尤其珍贵。自2016年初区块链在国内逐渐受到关注以来,投资机构的资本注入、金融行业的技术跟进跟紧等因素极大推动了区块链项目落地的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区块链开发人才的紧缺。目前市场上区块链相关培训课程还很欠缺,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类人才的供给是影响绿色金融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文/杨望 凌江华 原刊于《当代金融家》)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