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Policy关于中国碳市场的特刊

碳道小编  · 2018-10-12 17:10 · 阅读量 · 1678

摘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定期对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完善体系设计,对于处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全国体系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未来仍然需要不断深化。

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于2017年底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国家层面减排温室气体的政策措施从基本依靠行政手段到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并重的一个重要过渡。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因此,中国全国体系的设计面临着很多中国独特的问题,比如碳排放权交易与节能政策的协调、经济发展和高排放行业增长的较大不确定性、电力等其它领域改革导致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等,不仅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思路,而且需要随着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2017年年底印发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进一步明确了全国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是还有很多细节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此背景下,Climate Policy期刊推出了《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挑战和展望(National-leve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这一期由七篇文章组成的特刊,对中国全国体系设计中的部分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国体系将覆盖大陆地区的所有31个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等差异显著的省级区域,同时以发电部门作为突破口,逐步纳入别的高排放部门。在 “评估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不同部门覆盖选择”(Evaluating various choices of sector coverage in China’s 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一文中,钱浩祺等应用一个全国CGE模型分析了六种不同部门覆盖选择对排放规模和强度、贸易强度、经济和福利变化以及碳排放向非纳入部门转移等的可能影响。文章认为,全国体系仅覆盖部分行业不会导致严重的跨部门排放泄露;虽然对发电排放和电力消耗间接排放的双重管制会带来最低的跨部门碳泄露,但会导致更高的电价和更低的碳价,从而经济和福利效果较差,并且对低碳技术应用的激励较弱。


配额分配方法直接影响体系纳入企业的利益及其对体系的接受程度。全国体系下的配额分配方法设计不但需要考虑效率和公平等普遍性问题,还需要考虑中国体系面临的特殊问题,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较大不确定性、发电和热力部门的严格管制、与去产能等产业政策的协调等。在“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对中国经济和部门发展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llowance allocation methods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ectoral development)一文中,庞韬等应用一个递归动态均衡模型分析了试点体系中所用9种分配方法的影响。文章认为,虽然基于实际产量的免费分配方法最受试点企业的欢迎,但其具有对产出或者产出和排放的补贴作用,因此会对体系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限制其使用范围,尤其是在一些产能过剩部门,如钢铁、水泥部门的使用。建议在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并逐步过渡到不需要事后调整的一次性分配方法。


全国体系的排放上限在初始阶段会是一个灵活上限,而非固定上限,因此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协调体系的上限设定、覆盖范围和分配方法。在“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整合排放上限、覆盖范围和分配方法”(China’s 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integrating cap, coverage and allocation)一文中,齐绍洲等提出了一个对三者进行协调的三步骤方法。首先,根据体系的减排目标和微观数据基础自上而下确定体系覆盖范围和配额分配方法;其次,通过加总免费分配的配额自下而上获得体系的初始上限;最后,对初始上限和配额分配方法进行评估和修改,确保体系总体减排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法的使用需要解决相关挑战,包括协调区域差异和体系的统一规则、协调地方在选择覆盖范围方面的灵活性和体系统一分配方法、试点体系已纳入但尚未纳入全国体系行业的处理等。


维持一个比较高的碳价对于激励纳入企业减排至关重要,但是否需要设立一个最低碳价,以及如果设立的话,合理的最低碳价应该是多少,无论在试点体系还是全国体系下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最低碳价的一般均衡分析”(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floor prices for China’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一文中,翁玉燕等使用一个全球CGE模型,分析了表征不同的未来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效率改进因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的27种情景下的碳价轨迹。文章认为,为了确保以90%以上的概率实现中国的减排目标,在全国体系下建立最低碳价至关重要,最低碳价应该从2020年的4美元逐步提高到2025年的8美元,并到2030年时,提高到12美元。


低碳技术创新对于中国实现其减排目标至关重要,而且是否促进了低碳技术创新也是衡量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碳市场对于清洁技术创新的潜在影响”(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 carbon market on cle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一文中,林屾等从重新定向效应和挤出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全国体系下的碳价对清洁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文章指出,全国体系将促进所有覆盖行业内清洁技术创新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但对于总体的研究示范会有小的负面影响,因为减排方面的支出有可能会挤出企业在研究示范方面的部分支出。总体而言,全国体系将会促进技术创新向更清洁的方向发展,而保持较高的碳价对于促进更加清洁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数据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和运行的基础,因此保证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对于全国体系的顺利建设和运行不可或缺。在“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中的数据挑战和解决方案”(Data-related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building China’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一文中,曾雪兰等对比分析了全国体系设计对数据的需求和现有企业层面的数据基础,识别了数据可获得性和质量方面的差距。通过对生产、排放、技术、管理、财务和政策等六个方面以及区域/行业、企业和设施等三个层面数据的分析,文章发现,全国体系设计所需的数据绝大多数是可得的,挑战主要在于不同行业中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同以及部分数据质量欠佳。解决数据挑战的短期方案包括优先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行业和尽快完善数据收集的要求,而长期解决方案包括引入层级概念和监测计划要求、进行能力建设以及建立严格的第三方核查制度。


要确保数据质量,一个有效的MRV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建立MRV体系的关键挑战”(Key challeng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 system in China’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一文中,唐人虎等识别了四个方面的关键挑战:相关要求的法律地位不清晰;对监测计划内容的要求不清楚;核算和报告指南内容不是完全协调一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有限。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定期对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以便不断完善体系设计,对于处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中的中国全国体系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未来仍然需要不断深化。


特刊客座编辑信息:

段茂盛: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
齐绍洲: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吴力波: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



来源:TandF学术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