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洪水管理大会主席:增强城市“韧性”,适应气候变化挑战

碳道小编  · 2018-10-23 07:10 · 阅读量 · 2361

摘要:“对中国而言研究洪水管理是非常迫切的。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都会面临不同的自然灾害,因此政策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西蒙诺维奇说。


国际洪水管理大会主席斯洛博丹•西蒙诺维奇 主办方供图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洪水与洪灾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

近日,国际洪水管理大会主席斯洛博丹•西蒙诺维奇(Slobodan P. Simonovic)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要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学会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可采取韧性(resilience)管理的手段以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

西蒙诺维奇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减灾学院工程研究主任,致力于水资源工程和减灾领域的教学与咨询工作。10月19日,在水利部、国际洪水管理大会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洪水管理国际论坛上,西蒙诺维奇分享了洪水韧性管理的理念,在他的研究中,韧性是一种基础设施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能够及时有效的吸收、适应并从系统破坏的影响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包括保护、恢复或改进基础设施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他说,对韧性的量化研究是一种评估变化环境下洪水管理措施适应性的新方法。

西蒙诺维奇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于洪水管理的风险研究,韧性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洪灾发生的全过程。“‘风险’有很多不确定性已经不足以作为一个标准,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更多的使用‘韧性’这个概念,韧性最早是由人类学家、生态学家提出来的,现在就是用一种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它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灾害的发生过程,以便更好的采取备灾、应对这些干预措施。”

他用一条“U”形曲线展示洪水易灾区韧性恢复力:一开始曲线是下滑的,这是系统性能的下降阶段,这时可以采取疏散人群等准备措施;在最低点,表现最糟糕的部分可以采用一些结构性或者非结构性措施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曲线上升时也即恢复阶段,可以采取灾害响应的措施,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或机制来延长或者缩短它恢复的时间。

“这条曲线可以更好帮助决策者在不同阶段采取行动。”西蒙诺维奇说,中国的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洪水“管控”这个词,但实际上我们是不可能控制自然的,只能采取一些干预措施。韧性是可以表现出整个变化的过程,但是难以控制或者消除这些风险因素。

多年来,各国防洪体系不断发展,调控洪水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社会水灾脆弱性的凸显,以及全球变暖、极端洪涝事件增加,洪水风险仍呈不均衡增长趋势。这不仅是中国在洪水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全球洪水管理所需面对的新问题。

西蒙诺维奇说,气候变化尤其影响到极端天气事件而且是双向的,也即洪灾和旱灾都会越来越多,如果现在在制定未来政策时不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在未来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财产的损失。

“对中国而言研究洪水管理是非常迫切的。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都会面临不同的自然灾害,因此政策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因素。”西蒙诺维奇说。

“适应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现在无论建大坝还是建水库,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要考虑气候变化到底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西蒙诺维奇补充说。


来源:澎湃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