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城低碳指数排名:深圳最优 桂林高居第三位

碳道小编 · 2018-11-29 07:11 · 阅读量 · 902

摘要:这一方面说明省会城市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地级市低碳发展潜力较大,这除了取决于当地经济支撑外、与地方政府的低碳导向推动作用密切相关。

2018年11月28日,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第十本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8:聚首卡托维兹》显示,2016年72个城市低碳综合指数前两名分别是深圳、北京,得分分别是98.59、96.08,第三名是旅游城市桂林,得分是93.04。第四名是广元,得分为88.89分。第五名到第十名,分别是厦门、昆明、重庆、大兴安岭、黄山、南昌。另外两个一线城市上海和广州,得分分别为85.11、85.03,位居为第十八、十九位。

其中深圳以比较好的经济和比较低的碳排放独树一帜,而其他大部分城市没能实现经济状况与碳排放量的“脱钩”。

上述评估报告对2016年我国72个不同规模低碳城市进行了多维度成效评估。其中72个城市低碳综合指数集中在68-99分之间,90分以上的3个、80-90分的38个、70-80分的28个、60-70分的3个,低碳水平有了整体提升。

从结果看,从地理分布来看,东部城市的低碳水平高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则高于西部城市,其中能源结构调整对不同地区的城市低碳发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东部城市在宏观、产业和低碳政策创新领域的低碳贡献度最大,说明由结构调整和创新引领的方式可以较好减少碳排放,但是东部地区内部的碳排放量差异明显;中部城市宏观领域的分数高于西部城市;西部城市在生活和资源环境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三个地区共同的特点是能源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除此之外,东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及政策支持较早,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低碳创新的带动作用远超其余两类地区;西部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但西部地区的化石能源结构偏重、传统产业淘汰与转型依旧存在较大挑战;中部地区经过自身努力,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低碳贡献度最大为8.87%,但产业、环境及政策落实等方面的低碳水平亟待提高。

从城市类型来看,生态优先型城市的低碳水平最高,其次是服务型城市,然后是综合型城市、工业型城市。

服务型城市比如深圳、北京、厦门在产业、能源上低碳优势明显,综合型和生态优先型比如重庆和桂林在生活、资源环境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工业型城市如南昌、景德镇、合肥在各领域的低碳平均水平处于中后位。

从城市群来看,珠三角、云贵川、海峡西岸城市群低碳水平最好,京津冀中由于北京的突出作用提升了整体低碳水平,剔除北京的因素,整体水平会下降。西北、晋陕蒙、山东半岛、中原、东北地区的低碳综合指数和分领域低碳水平处于后位、中后位,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区域。

从城市级别来看,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综合指数表现为北京高于重庆,重庆高于上海,上海高于天津。省会城市中,低碳综合指数排名前位的呈现出低碳排放低经济增长现象,排名中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排名后位的呈现高碳排放低经济增长现象。主要地级市低碳综合指数排名前位(除深圳)和后位(除乌海)与省会城市具有相同规律,排名中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符合中西部经济增长慢,东部经济发展快的特点。

地级市间指标得分的差异性显著高于省会城市。这一方面说明省会城市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地级市低碳发展潜力较大,这除了取决于当地经济支撑外、与地方政府的低碳导向推动作用密切相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