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改革试验一年半:政府和银行的动力与困惑

碳道小编 · 2019-01-04 11:01 · 阅读量 · 546

摘要:随着绿色金融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我们也遇到了新问题,比如,今年11月兴业银行发行了首支境外绿色金融债券,进行了绿色金融国际化的积极尝试。

“我们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落户,需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需要众多金融机构的支持,”在近日召开的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论坛上,广州市花都区区长叶志良谈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时这样说。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浙江、广东、江西、贵州、新疆五省(自治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路径,截至到目前,改革创新试验已过去一年半的时间。


广州的花都区正是广东省选择的试点,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个绿色金融改革转型试验区。现如今,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了《落实的分工方案》(银办函【2017】194号),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此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绿色银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细化政策陆续出台,绿色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措施也逐步落地,形成了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与海外其他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绿色金融成长路径从一开始就构建了完善的顶层设计,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发展道路。


然而,顶层设计之下,在“自下而上”的基层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部分关键环节仍待打通,而这也关系到我国绿色转型的效能与质量。


一个区的试验


在花都,一场如火如荼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已经徐徐展开,在政策层面,包括《广州市花都区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以及4个子文件已陆续出台。


在实践层面,花都区建设了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引入经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认证的绿色企业和项目清单,为企业绿色项目申报、推荐、融资需求发布以及与金融机构对接提供支持和服务。”花都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副书记蔡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而为了解决垃圾围城困局,花都区还建设了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项目,采用垃圾焚烧发电的环保技术处理垃圾;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也编制了中国碳市场100指数,及时反映企业绿色发展与股价的相关性。


政府搭台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也在参与其中,比如,浦银金融租赁支持花都区燃油公交车进行电动化置换,为新能源公交车融资租赁模式提供经验;工银花都支行在试验区推出绿色供应链融资方案支持绿色企业。


然而,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蔡建也明显感受到市场参与主体依旧存在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比如说,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与开展非绿色金融业务获得的市场激励其实是差不多的,这就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而企业也存在矛盾的一面,比如,大企业获得的融资成本普遍较低,无论而它是否属于绿色金融,而中小微企业更加关注的是资金的可获得性,而非它是否属于绿色金融。


“所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否为其出台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比如更高的不良容忍度、差别化的准备金率等,对于企业,绿色金融能否为其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都是未来需要探讨的。”蔡建说,花都区在推动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市场化和可持续性,政府的角色只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不能过多的干预。


“只有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绿色金融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他说。


一家银行的困惑


事实上,在绿色金融领域,绿色信贷依旧是其主战场,占比高达90%,银行始终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7%,占全部信贷余额的9%。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节能环保和服务贷款余额较高,从各项贷款占比看,兴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占比较高。


北京环境交易所绿色金融协会办公室主任饶淑玲认为,相对而言,绿色信贷在国内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进展最为明显,增长最迅速和制度最健全。


“但是,《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目前在21家主要银行机构中处于试用阶段。由于欠缺统一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各家银行统计信贷制度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由于未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各家银行贴‘绿’标签现象严重,上报的绿色信贷规模让社会公众莫衷一是,难辨真伪。”饶淑玲表示。


饶淑玲认为,财政、环保、税务等部门对银行支持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缺乏响应的配套激励政策,导致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内生动力不足。“但随着人民银行将绿色信贷纳入MPA(宏观审慎)考核,银行配置绿色资产的动力和能力有望获得明显的改善。”饶淑玲说。


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持续走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的道路上,早在2006年就在国内首推能效项目融资产品、2016年又推出绿色按揭贷业务。


对于标准认定与激励机制等问题,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在绿色金融起步时期,兴业银行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就是对市场的理解和内部的认识存在差异,比如在市场方面,什么是节能减排?如何认定项目的节能减排属性?环境效益如何测算等等?


而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也遇到了商业银行在推进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绿色产业项目普遍有融资期限长,对利率水平敏感的特点,对金融机构长期限低利率的资金配置是一大挑战;部分新兴绿色产业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绿色金融界定标准不统一;正向引导和激励机制不足等。”罗施毅说。


“同时,随着绿色金融开始走向国际舞台,我们也遇到了新问题,比如,今年11月兴业银行发行了首支境外绿色金融债券,进行了绿色金融国际化的积极尝试。但在绿色债券的发行上,目前境内外绿债市场存在绿色标准界定不统一、信息披露机制不一致、责任投资人群体建设不同步等差异性,为发行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罗施毅说。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此前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研究,成熟一项,落地一项,适时推动建立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国际标准,实现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效衔接。


“同时加大信息披露力度,以确保标准真正落实。”徐忠说。



来源:
第一财经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