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让GDP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越来越高

碳道小编 · 2019-03-05 14:03 · 阅读量 · 874

摘要:生态环境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方面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


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国地表水优良(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7年的67.9%提高到71%,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从8.3%下降到6.7%,降低1.6个百分点。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态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高耗低效高污染产业的过滤器、优化营商环境的净化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生态环境保护让GDP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越来越高。


制定完善政策措施,为高质量发展发挥过滤器、净化器、助推器作用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高质量发展实现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样很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相继作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文件。


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遵循。


生态环境领域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通过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场场战役相继打响,一个个保障机制相继建立,一个个方案相继实施:


打赢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及四大专项行动相继启动,在推动地方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优化了产业布局,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央财政促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激励政策的出台,有效调动各地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发布,推进了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拓展了投资空间,营造了良好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的出台,加快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严格环境准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过滤器和净化器的作用。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的编制。目前,19省(区市)基本建立了由分管省(区市)领导牵头的“三线一单”协调机制。力争在2020年前,“三线一单”编制全面完成并实施应用。


——全面推进开展区域环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实施。相关部门首次联合地方政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出台了关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进流域综合规划环评。通过7项流域规划环评,取消或暂缓干支流76个水利水电工程;将多段干流和超过22条支流纳入栖息地保护;推动将梯级补建过鱼设施、增殖放流站,保障河湖连通以及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等要求纳入了相关规划。


——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跟踪评价,主动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战略要求。


——深入推进专项规划环评。在港口规划环评中,优化港口岸线利用、港区布局和开发时序;在煤炭矿区规划环评中,通过5项煤炭矿区规划环评,避让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暂缓25个煤炭井田开发,调减煤炭规划产能1.1亿吨。


——严格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对“以新带老”措施尚不可行、未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挂钩的重大煤化工项目,依法依规不予受理,两个重大煤化工项目被拒绝;


对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要求落实不到位的,坚决不予审批,9个共涉及投资1300多亿元的项目被拒;


对审批中发现的“未批先建”项目,要求地方严格依法处罚。某机场项目实际罚款2000万元,并将相关违法线索移交国资委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


对建设规模大,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复杂的项目,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实行倍量削减。


生态环境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方面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


在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3个环保服务窗口不见了,显得有点“冷清”。这一变化来自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


“这场改革帮企业减轻了负担,让我们感受到营商环境的优化。”融侨地产开发部陈珠玉告诉记者,以前新上项目,从编制环评到审批,前后起码耗时两个月以上。现在改为网上备案,不到半小时就能办完,又省时又省钱。”陈珠玉说。


从两个月到半小时,这种改变就连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都为之点赞。


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从去年的第7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了32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


而在郝福满看来,中国能够进入营商环境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的改革数量创下了新的纪录,位居东亚太平洋地区之首。


这仅仅是生态环境领域在环评审批方面大刀阔斧推进“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


从环评机构脱钩、审批权下放到环评备案、分类降级、环评机构资质取消,其核心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做“减法”。


最大幅度简政放权。环评涉及的5项行政许可,目前已经依法取消了部门预审、试生产审批、竣工验收许可、环评机构资质管理4项,仅保留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1项。除跨省、跨流域建设项目,部分新建规模化石、化工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审批外,绝大部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都下放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


最大限度减少环评审批。将登记表由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2018年全国审批项目环评21.6万个,超过80%的项目环评无需审批。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降低34项环评编制类别。


最大程度压缩审批时间。对合法合规、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布局等项目环评的审批时间,已较法定审批时限压缩近50%。登记表备案由过去的10天压缩到现在只需10分钟。


最严格措施保证环评质量。2018年,生态环境部共复核了31个省(区、市)审批的53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这种监督将变得“常态化”。


生态环境部向宁夏等四省区移送环评机构问题线索,加之此前多批次的对相关环评编制机构及人员给予的行政处理,释放的是严管信号。


最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全国环评审批联网信息系统,实现 “不见面”审批。


浙江省推动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苏省推行“不见面审批”等,这些地区的先行先试都以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成效如何,企业的体验最为真切,评价也最具说服力。


河北邢台纳科诺尔精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建新自称是“两不见面”改革的受益者。他介绍说,现在企业建设中遇到环评审批、备案等手续,不见面都能得到快速办理。


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生态环境部门纷纷当起了企业发展快车道的筑路人、护路人。


污染防治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带来先机


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块硬骨头接着一块硬骨头啃。


一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分两批对20个省(区)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推动解决7万多个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督察。


一年来,生态环境部先后打响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压茬式监督、“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战役。


在一次次治污攻坚中,严格的环境执法不仅仅是推动问题解决的利器,也是通过分类施策来实现精准帮扶的过程。天津市王口镇是华北地区有名的炒货生产集散地,曾有炒货企业140余家,其中有136家炒货企业被列入了“散乱污”企业名单。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表示,天津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不搞“一律关停”,而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采取关停取缔、原地提升、入园改造分类等措施。


目前,王口镇有90家炒货企业完成改造提升并全部复产,46家不具备改造提升条件的被关停取缔。


在一次次治污攻坚中,严格的环境执法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同时,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环境意识逐渐转变的过程。


2018年12月,杭州中达医药包装有限公司张德光将一面印有“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字样的锦旗送到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环保所。在张德光看来,正是环境执法让他深刻意识到,环保不仅是投入,更可以转化为收益和竞争优势。


一场场的治污攻坚战役,严格的环境执法,让政府真正找准治污攻坚与高质量发展互促互利的发力点。


仅仅周末两天,广州市唯品同创汇互联网时尚生态创意产业园里先后“接待”两百多批次“网红”前来“打卡”。


曾是火灾频发、隐患重重的“散乱污”园区——广州海珠区东风经济联社工业园正悄然变身成生机勃勃的互联网时尚生态创意产业园。这场华丽蝶变,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撑。


借力治污攻坚,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机。在粗放增长上做“减法”,在发展质量上做“加法”,既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上,也体现在经济结构优化上。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这一结论给予数据支撑: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长7.6%,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1%。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点、美丽中国的发力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环保协同共进”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环境报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