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倡议与中国金融机构煤电融资政策比较分析

碳道小编 · 2019-07-12 15:07 · 阅读量 · 1338

摘要:国际上,赤道原则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设的金融行动机构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发展,中国也积极响应并出台了有关防范过剩产能信贷风险的文件与绿色信贷政策,减缓了银行业对煤炭开采业的大量投资。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政府决策者与投资者意识到煤电投资活动存在诸多潜在危害,对环境与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也会使政府和企业面临财务和名誉风险,因此各方正逐步加强并推动公共、社会资本退出煤炭行业,流向绿色产业的政策与行动。 

2015 年通过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承诺要通过可实施的政策、技术和手段推动全球低碳减排,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大多已建和新建煤电项目都需要在寿命期满之前被淘汰。

2015 年11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29 个成员国就通过出口信贷机构的政策调整限制燃煤发电厂融资达成一致,并决定在2017 年1 月起正式实施该政策

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英国、加拿大、法国、芬兰、荷兰和西班牙也先后正式宣布将逐步淘汰煤电,德国政府也表态要减少对煤电行业的财政支持,并在2019 年1月宣布将逐渐停止以煤炭作为电力来源并于2038 年前关闭所有煤电项目。同时,欧洲、日本电力行业巨头也纷纷表态要退出煤电,如西班牙电力集团、丸红株式会社等。

2019 年3 月,中国央企中最大的投资控股企业,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宣布目前已完全退出煤炭业务,未来将主要投资新能源[1]。

除对环境与气候造成影响外,煤炭行业投融资活动也会使投资者面临搁浅资产等财务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也纷纷表态,要对煤电项目投融资持慎重或拒绝态度。据能源经济与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最新发布的报告[2],超过100 个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或正在制订煤电投资限制政策。IEFFA还指出,2018 年初到2019年第一季度,已有34 份新发布或有重要改进的金融机构限制煤电申明发布,平均每两周一份。 

2013 年,世界银行集团表示将停止向新建燃煤电厂和煤矿开采业提供贷款,除非投资所在国缺少煤炭融资来源并且能源需求只能由燃煤发电来满足。

除世行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亚洲开发银行(ADB)、欧洲投资银行(EI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北欧投资银行(NIB)等多边开发性银行也先后在限制煤电和采煤行业融资上作出承诺。美国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商业银行也表示将放弃对煤电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2019 年2 月,奥地利维也纳保险集团也宣布不再为新建煤电厂和煤矿项目提供保险业务。

随着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对煤电行业环境成本巨大这一认识的加深及可再生能源的兴起,煤电项目融资在发达国家与地区遭受的阻力也与日俱增。然而,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与开发成本颇高的欠发达国家与地区,由于其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及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成本低廉的非清洁能源项目仍是该国或地区的主要电力来源。

以亚洲为例,东南亚地区在2016 至2020 年间电力需求预计达8800万千瓦,到2030 年将升至2.3亿千瓦[3]。南亚地区电力需求更高,2030 年或将超过3.8亿千瓦。同时,在东南亚、南亚和东亚等区域,煤电在其能源结构中所占份额巨大且呈增长趋势。而这些国家同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且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较弱的区域。

中国在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行业投融资这一问题上积极响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煤电行业转型升级与降低煤耗和污染的政策。首先,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面着手,联合政府智库、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机构提供政策建议和可操作措施。在多方协力推动下,中国已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纳入“十三五”规划,强调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深化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加快其实现与升级的步伐。目前,“十三五”规划正步入最后时期,据预测中国或将超额完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煤炭消费达峰且长期趋势性下降将不会改变;其次,联合多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随着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意识到金融行业的资金分配与投资决策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金融业的绿色化转型密切相关。

国际上,赤道原则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下设的金融行动机构极大地推动了绿色金融在全球的发展,中国也积极响应并出台了有关防范过剩产能信贷风险的文件与绿色信贷政策,减缓了银行业对煤炭开采业的大量投资。 

上节提到的政策影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逐渐扩大至带路沿线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中国投资者(主要是金融机构)在选择投融资项目时将《巴黎协定》总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纳入其投资决策中,推动资金流入绿色低碳产业,实现可持续、负责任的投资,以降低生态足迹。

印度阿达尼集团(Adani Group)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加利利盆地(Galilee Basin)建设的卡迈克尔煤矿项目会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中国三大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考虑到该项目涉及巨大环境成本先后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对卡迈克尔煤矿项目给予财务支持。此举是中国金融机构拒绝向高污染高风险煤炭投资的典型案例。

但在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和能源转型政策的同时,中国金融机构也支持了不少煤电项目。据统计,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为煤电项目提供的资金总量约为360 亿美元[4]。

[1]  国投集团宣布完全退出煤炭业务 全力投资新能源

http://energy.cngold.org/c/2019-03-12/c6262336.html

[2]  IEEFA report: Every two weeks a bank, insurer or lender announces new coal restrictions

http://ieefa.org/ieefa-report-every-two-weeks-a-bank-insurer-or-lender-announces-new-coal-restrictions/

[3] “一带一路”绿色电力“出海”前景广阔

http://www.fe-cable.com/fe-cable/xwzx52/xydt11/507370/index.html

[4]  2018年中国在海外煤电项目上投资360亿美元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1180?archive 

来源:创绿研究院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