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博弈升温

碳道小编 · 2019-12-09 12:12 · 阅读量 · 1212

摘要: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巨变,地缘政治博弈紧锣密鼓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皇甫平丽


  临近岁末,与中俄美欧有关的三则重要能源信息,牵动各方敏感神经: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巨变,地缘政治博弈紧锣密鼓。


重磅能源消息频报


  一是70年来美国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消息来自美国能源信息局11月29日发布的9月数据:当月美国原油及石油产品每日出口量持续大于进口量,日原油顺差8.9万桶,也因之自1949年有政府记录以来,美国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分析认为,推动美国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三:页岩油气田产量大幅增加成本下降;2015年美国取消原油出口禁令;以及汽车燃油性改善,国内汽油需求有所下降,出口动力增加。


  二是继法德英之外,11月30日又有六个欧洲国家加入旨在绕过美对伊朗制裁的INSTEX结算机制,这六个国家分别为比利时、丹麦、芬兰、挪威、荷兰和瑞典


  INSTEX结算机制即“贸易往来支持工具”,由法德英于今年初创建。该机制一方面可绕过美长臂管辖,维持对伊生活必需品与石油方面的基本贸易,以期将伊朗尽可能留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框架内,同时兼顾去美元化,以应对美国单边主义取向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三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12月2日投产通气。


  这一将俄罗斯丰富的能源与中国广阔市场相连接的能源动脉,全线完工后总长将超过8000公里,每年可稳定供气380亿立方米,其中俄境内约3000公里,中国境内沿线涉及9个省区约4亿多人口。在东线工程投产通气次日,俄罗斯相关油气企业股价大涨。


▲ 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 王建威摄


  三则消息,将中美俄欧主要大国涵括其中,又涉中东这一能源“大户”,其背后意味,在受访专家看来有三:

  • 一是全球能源供需结构深度调整,“供给重心西移、消费重心东移”趋势更为明显;

  • 二是能源博弈、地缘政治及金融博弈将随之升温;

  • 三是供需新变化总体上有利于需方,新兴经济体可通过扩大能源合作,更多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供需格局变了,博弈升温


  首先是“供给重心西移、消费重心东移”的供需结构变化。


  美国受页岩油气产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已于2018年重新成为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国,2019年9月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到2020年中期还将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茂荣告诉记者,目前美国已成为全球油气供应增长中心,上升为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主导力量,正在不断挤压欧佩克和俄罗斯市场份额,令油价走低,给这些主要产油国带来巨大挑战。


  同在西半球的欧洲和中南美一些国家油气供应也在增加,如挪威、巴西,成为供应重心“西移”的组成部分。


  消费重心“东移”,一方面源于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亚太经济增长较快、更有活力,加之大型油气管道的建成投产,都使这一地区成为全球油气消费中心;另一方面,欧美在新能源替代、燃油排放经济性方面先行一步,也使其国内传统能源需求增长受到了相应的抑制。


  全球能源消费和贸易中心加速东移,使得主要油气出口国竞相争夺亚太市场,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在未来的能源合作中占据有利地形。


  其次,能源博弈、地缘政治及金融博弈将随之升温。就此,张茂荣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是美与中东能源博弈更为显著。随着美国成为石油净出口国,将蚕食欧佩克市场份额,并拉低油价,对冲欧佩克减产保价的效果。


  美伊博弈更牵动全球神经。美国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后全面重启对伊制裁,今年4月更宣布不再给予任何国家对伊石油制裁豁免,力图极限施压掐断伊朗经济命脉。困境之下伊朗多次威胁关闭石油运输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国际市场因之动荡。为此美与英、澳、巴林四国组成波斯湾护航联盟展开联合护航行动;欧伊之间的INSTEX结算机制也因之而起。


  二是美俄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激烈。一方面,美俄就欧洲能源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美不仅力阻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还将其与解决双边贸易摩擦相挂钩;另一方面,俄罗斯在积极推进“北溪-2”“土耳其流”等项目的同时,利用中东对美能源强势的忧虑与沙特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推进了其在中东的政治利益,削弱了美国的影响。目前欧佩克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俄罗斯约占1/8,两者之和占世界总产量近半;沙特与俄罗斯产能约占全球总量的1/4。为防止美国对自身话语权的侵蚀与稀释,无论欧佩克还是俄罗斯,都存在加强合作的意愿。


  三是能源金融博弈持续升温。受美对伊制裁影响,INSTEX结算机制应运而生。此次再有欧洲六国加入,有利于维护伊核协议,同时也开启了一个绕开美元霸权的重要机制:据统计,欧洲每年进口价值3000亿欧元的能源,但却用美元支付80%的能源进口费用。俄罗斯也引入了独立的俄国家支付系统“世界”银行卡,以支持与伊朗贸易。


机遇,能源消费国话语权上升


  全球能源供需新变化总体上有利于需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可通过扩大能源合作,增加全球治理话语权。


  采访中张茂荣告诉记者,随着美欧能源供给增多需求总体放缓,亚太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买方市场态势日益突出。能源出口国齐“向东看”,新兴能源消费大国话语权正在上升。


  俄罗斯、中东国家均在加强与石油进口大国的能源全产业链合作,加强利益联系,强化“需求安全”。2019年2月,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接连访问印度和中国,均有大规模投资意向与安排。亚洲石油进口国合作意愿也在增强,以此加强话语权,促进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合作意愿。


  在多边国际组织层面,作为全球重要能源治理机构的国际能源署(IEA)力促与中印等新兴能源消费大国合作,中印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成为IEA联盟国。二十国集团(G20)和金砖国家机制也将全球能源治理作为重要议题。在国际能源格局“新常态”下,新兴能源消费大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董一凡提醒,中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当下全球能源形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要统筹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确保传统油气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源体系向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其次是坚持共同能源安全。在中国油气资源进口比例多年维持在60%以上的背景下,保证能源供应和价格稳定必须走相互合作、互联互通的新路,通过积极参与多种能源治理机制,增强消费国和供应国之间沟通、合作和互信,打造国际能源安全良性环境。LW


来源:《瞭望》2019年第49期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