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大”的新能源棋局

碳道小编 · 2020-03-23 06:03 · 阅读量 · 1271

摘要:2019年,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在传统火电独大的发电集团中,率先初步建成了清洁能源企业;华能则推进“两线”“两化”战略布局,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同时加速并购相关资产……

美股史诗级暴跌之前,在部分发电企业看来,港股前景已不明朗。


不久前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1811.HK,下称中广核新能源)停牌,披露潜在私有化意向。这是2019年以来第四家拟退出港股的电力央企旗下新能源上市公司。此前,中电绿色清洁能源、中国电力清洁能源以及华能新能源纷纷进行了私有化。


私有化是指控股股东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在市场流通的股份令其退市。港股估值普遍偏低,公司融资效果低于预期,是电力集团旗下新能源相关公司退市的主要原因。


而据eo了解,三峡新能源、黄河水电等公司资本层面动作频频。有证券投资分析人士透露,目前投行已经进场,两家公司或有望在2020年内“登陆”A股。退出港股的华能新能源和中广核新能源亦或有回归A股的计划。


从港交所退市并不意味着这些清洁能源专业公司的战略收缩,“退港回A”,或许正是发电央企一边重整业务,一边提升融资能力,发力布局新能源的步骤之一。


2019年,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在传统火电独大的发电集团中,率先初步建成了清洁能源企业;华能则推进“两线”“两化”战略布局,打造清洁能源基地,同时加速并购相关资产;华电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5%,仅次于国家电投,已完成22个区域清洁能源基地规划研究;五大“新成员”国家能源亦明确提出,将加快实现“清洁化”。


发电集团“由黑转绿”的节奏明显加快,仿佛能够看到从前“跑马圈地”的场景。自2002年厂网分开形成“五大”格局后,18年间央企发电集团已历经了一次重组合并,新生的国家能源集团与其他四大一起组成了“新五大”。他们也不再是缺电时期“下山”投资煤电的“五虎”,而是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不过,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战略似乎并未改变。这一次,结局会有何不同?


“抢滩”内地资本市场

“港股估值太低,清洁能源公司难以扩大融资。”前述分析人士说:“而在补贴逐渐退坡的背景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资金压力较大,回到A股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日前从港交所退市的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能新能源)是港股有史以来完成的最大央企私有化交易。


华能新能源前身为成立于2002年11月的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以风电开发运营为核心,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2011年6月10日,华能新能源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中国华能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2.39%,是公司控股股东。据华能官网介绍,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全球发行24.85亿股,每股2.50港元定价,共募集资金总额7.99亿美元(约62亿港元)。所得款项净额中将有23.0%用作海外及国内项目并购,57.8%用于风电业务扩展,另有19.2%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上市以来,其发电装机规模、发电量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总装机容量为1209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116万千瓦,是国内第二大的风电运营商,仅次于龙源电力。同时,其净利润从2012年的5.6亿元一路增长至2018年的30.9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33.8%。


2018年11月,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调任华能集团。在他“掌舵”华能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业界普遍认为,华能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方向坚定、清晰,在风、光领域同时发力,“打”出了千亿大投资的布局。


尽管过去数年里,华能新能源公司业绩表现突出,但由于补贴拖欠、逐步退坡等政策性风险,港股风电板块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在过去一年中,多家机构分析显示,其估值一直在0.6-0.7倍市净率徘徊,融资能力非常受限。而以两地上市的风电龙头公司金风科技为例,A股上市公司金风科技(002202.SZ)的市净率差不多是港股上市公司金风科技(02208.HK)的两倍。


2020年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证券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稳步推进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分步实施股票公开发行注册制改革。


在此之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并宣布新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股票发行核准制从法律层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有金融证券研究人士解释,核准制下,由于对公司设置了盈利标准,许多初创期或成长期的公司无法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使得众多科技类、互联网类公司只能选择在海外上市。而注册制后,入市“门槛”降低,市场监管能力要求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政管制,给市场“松绑”。


不同于分布式新能源等中小型项目,发电央企瞄准的大都是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初期投资巨大,而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必须控制资产负债率,融资是支持规模化投资又稳住负债率的途径之一。因此,不仅对于初创公司,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给现金流并不宽裕的发电央企新能源业务也带来了机遇。


相关媒体报道,华能新能源表示,公司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发电业务更好地发展,需要一个更大的资本运作平台,私有化将代表国企改革的一种可借鉴方式。


这并非是发电企业为扩展规模首次借力资本市场。大唐在“十二五”期间每年的年度工作报告必然提及“加大资本运作手段,努力降低资产负债率”这一话题,但效果不尽人意。


彼时,正值电力供应短缺时期,且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推进央企重组按照效率进行排队,他指出,国资委管理的央企必须进入行业前三名,达不到要求的就要被卖掉。


为了缓解电力短缺局面,避免被“做减法”,大唐仅用了三年半,就实现了装机规模比组建时翻一番的“奇迹”,创造了“大唐速度”。但2008年后,集团高峰时期资产负债率接近90%,居当时的五大发电集团之首。在高企的负债率面前,去资本市场争取资金成为救命稻草。


2010年底,大唐新能源在港交所主板挂牌。然而,当时香港资本市场低迷,挂牌首日即跌穿发行价。公告显示,公司此次公开发售共获资金47亿元,仅为预期目标的一半。


2020年,相比于0.6-0.7倍市净率的华能新能源,大唐新能源的估值更低,多家机构测算结果不足0.4倍。另一方面,大唐提出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内的目标,2019年这一数据为72.82%。在相关工作报告中,大唐特别提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改善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


除了提升融资能力,中金公司曾对媒体分析说,统筹发展新能源或是私有化的主要动力。有业内人士预测,私有化后的华能新能源或与收购的协鑫新能源资产,以及华能国际风电资源整合,“下一步以退为进的棋”。


也有业内人士评价,各大集团中谁能“抢滩”成功,最终还是看是否拥有优质的新能源资源,也要看中国与全球经济走向如何。


“接盘”民营资产

可再生能源当中,除了方兴未艾的风电之外,国资对于曾经并未投入许多精力的光伏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国有发电企业对光伏电站的收购规模超过了专业的电站运营商,收购占比超过40%。


其中,最为震动业界的是华能收购协鑫新能源资产的案例。


2020年1月21日,协鑫集团旗下保利协鑫(03800.HK)及协鑫新能源(00451.HK)公告称,协鑫新能源与中国华能签订首批光伏电站购股协议:苏州协鑫新能源及宁夏协鑫新能源共向中国华能出售294MW光伏电站的全部股权及股东贷款,共涉及7座光伏电站,接收方为华能旗下投资咨询机构华能一号基金及华能二号基金。


协鑫新能源是协鑫集团旗下以太阳能发电为主,集开发、建设、运营于一体的新能源企业,于2014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18年底,协鑫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约7309MW,居全球第二,是国内最大民营光伏发电企业,在全球持有211座电站。


相关媒体报道,2018年协鑫新能源的负债总额达到5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4.18%。“531”新政与数年积累的补贴应收账款,使部分民营光伏企业不得不依靠出售资产求生。


而华能与协鑫的合作可谓一波三折。2019年11月18日晚间,华能收购协鑫新能源控股权的方案,调整为收购协鑫新能源及其附属公司的中国资产。


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丁文磊在接受eo采访时解释说,央企收购企业需要进行各类审批、尽职调查、股权变更等繁琐流程,而购买资产则仅需尽调后进行交割即可。


协鑫新能源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2020年开年的交易,意味着协鑫和华能的合作进入实操阶段,合作路径进一步清晰和稳定。交易将为协鑫新能源带来约10.81亿元现金流,并减少负债约26.65亿元,所得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是公司“轻资产”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eo曾统计,光伏“531”新政之后的电站交易中,收购方均是国资背景企业。除国家电投、三峡、中广核等传统光伏投资央企之外,华能、中核、浙能等成为最近一年表现最活跃的收购方。


业界有人曾这样评价光伏产业中民企的“退”与国企的“进”:一个断臂求生,一个顺势而为。


近年来,随着光伏电站投资收益率越来越高,国内光伏电站投资一直处于高位,而随着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持续降低,目前在用户侧已经实现了平价。丁文磊判断,一两年内,发电侧也将实现平价。


在他看来,两个平价的接续实现,将使光伏发电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得到释放。央企作为投资方,收购光伏电站资产最多3个月,而建设动辄半年到一年,且涉及现场管理、施工质量、并网申请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容易错过发展期,这或许是近期央企直接购买建成电站的动力所在。


也有发电集团从业者指出,收购民营资产的风险并不比新建电站要低。“民营企业背后往往债务结构复杂,收购对尽调的要求并不低。”


国家电投是新五大中最早开始布局光伏的企业。据悉,经过数年的规模化发展,国家电投现已明确不再收购民营光伏资产,但仍活跃在领跑者项目中,2019年上半年的平价、竞价项目中,就获得了2774MW的装机规模。


争相“牵手”地方政府

2019年,“新五大”的成绩单一扫过去数年的“灰暗”,增长喜人。


《中国电力报》近期披露了2019年各集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煤炭市场供需缓和、减费降税力度加大、清洁能源消纳压力进一步缓解、资金市场趋于宽松的环境下,发电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


国家能源集团全年营业收入5556亿元,同比增长3.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华能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为2991亿元;国家电投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25亿元,同比增长20.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2%;华电集团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347亿元,同比增长9.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7.1%。


在营收、利润双丰收的情况下,由煤向“绿”的转型也有了明显起色。其中,华能的新能源装机全年新增502万千瓦,是2018年的4倍,项目核准(备案)、开工、投产均创历史新高;国家电投取得鲁固直流通辽基地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核准;大唐自主开发建设的江苏滨海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等等。


在各大集团看来,未来数年将是风电、光伏走向平价上网的关键期,抢抓机遇是新五大共同的战略重点之一。


据悉,国家能源集团近日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新能源产业要抓实优质项目,降低成本造价,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项目落地。


华能在2019年即提出“两线”、“两化”战略。“两线”中的“北线”主要指“三北”地区,布局一批距离市场近、输送距离短、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风光煤电输用一体化基地;“东线”主要围绕东部沿海省份,打造基地型规模化、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海上风电发展带。


华电将继续推进基地式、规模化风光电开发,目前正在集中力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初步考虑提出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50%的目标,而201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40.5%,位居“新五大”第二。


国家电投到2020年底的目标是电力装机达1.7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不低于54%。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60%,2035年达到75%。


然而,正是由于各大发电集团对新能源展开猛烈攻势,且均瞄准基地式规模化开发,优质的可再生资源正在变得稀缺,传统西部资源富集省区以及中东部具有海上优质资源的地方均成为各大集团争相“结盟”的对象。


华能近两年先后与甘肃、内蒙古、江苏、吉林等省区签订能源基地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或以风、光、煤、电、储一体化为目标,或争取海上风电优质资源。


华电也已经和内蒙、甘肃、西藏、青海等10个省(区、市)签订了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协议,2020年特别指出要加大风光电资源获取力度,积极通过竞争性配置、广泛合作获取资源。


国家能源集团预判,“十四五”期间,新能源优质资源获取难度加大,要保持在全国增量中的占比,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国内市场以外,同步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市场或许是本轮“跑马圈地”的新思路。据悉,国家能源集团在2019年推进了乌克兰、希腊等国的风电项目,2020年还将开拓澳大利亚等国市场。


源网匹配与供需风险仍存

2020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编制了《2020年特高压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明确将加速南阳-荆门-长沙工程等5交5直特高压工程年内核准以及前期预可研工作。


省间电力互济的难题在上一轮清洁能源大基地发展时期凸显,“三北”、西南等地区的“三弃”问题“折磨”着众多市场主体。本轮清洁能源大开发浪潮下,发电企业对于消纳一事也格外敏感。华能就特别提到,北方、新能源公司要加快落实锡盟、乌兰察布基地送出通道及消纳市场。而无论是已经开工建设的跨省区通道,还是《工作计划》中所列线路,部分与各大发电集团规划中的综合能源基地匹配,比如青海-河南+-800kV特高压直流项目、陇东-山东工程等。


2020年初,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李琼慧、叶小宁撰文指出,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增长,部分地区省间和省内消纳仍存在困难。预计到2025年,“三北”地区新能源装机将超过3.5亿千瓦,但目前国家电网跨省跨区输电能力仅为2.1亿千瓦,还要承担煤电基地外送任务,外送能力严重不足。


他们建议,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推动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新能源规划与电网规划、常规电源规划、灵活性调节电源规划等的衔接,保证有序发展。


在2019年中电联第一次理事会议上,舒印彪曾呼吁,要进一步加强网源协调发展,加大全国范围内电力互联互通,构建统一配置、多能互补、灵活高效的能源互联网,减少弃风弃水弃光现象。同时,加快“西电东送”建设,国家层面要督促市场消纳地坚持无歧视性原则和节能环保调度,确保清洁能源同网同价。


随着电力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通过市场机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送出与受电省区经年的矛盾。据eo了解,山东计划设计跨省区容量补偿机制,以解决现货市场环境下跨省区交易出现的部分问题。


即便源网的投建步伐能够匹配,未来的供需走向仍是综合能源基地命运的关键。


就2020年而言,1月21日,中电联发布《2019-2020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测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延续平稳增长,在没有大范围极端气温影响的情况下,比2019年增长4%-5%。


这一预测被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在新冠肺炎的冲击下,全球能源供需趋向宽松,各国为刺激经济,使出浑身解数。国内先是降低气价、电价,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鼓励能源消费,而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十四五”期间,如果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增速继续放缓,甚至显现负增长,新基建落地会给电力供需带来怎样的不确定性?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电力价格增长空间有限,又将如何补偿大批的新能源电源以及远距离输电线路投资?


毕竟,短期内绿电仍将是昂贵的。
来源:中国能源报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