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看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进展 钢企该如何减排?

碳道小编 · 2021-02-25 10:02 · 阅读量 · 4253

摘要: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开展了碳排放管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仅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开展了碳排放管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一)SAC/TC548 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08年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成立了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7/SC7)。2014年,SAC/TC548成立,整合了原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范畴,主要负责碳排放管理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暂无下设分技术委员会,现已发布了16项国家标准,在研国家标准项目58项,包括GB/T 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1.5-2015《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GB/T 33755-2017《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钢铁行业余能利用》,涉及碳排放管理术语、统计及监测、核算与报告等领域。

(二)SAC/TC 183 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183组建于1991年,负责钢领域的标准化,下设19个分技术委员会、11个工作组。涵盖了钢产品及配套方法、节能、节水、固废资源、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短流程炼钢等领域,现已发布了1134项国家标准、819项行业标准,在研标准项目385项。针对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需求,SAC/TC 183正在筹建碳排放管理、低碳冶金两个标准化工作组,且已在能效提升、短流程炼钢、CCUS、碳平衡、碳减排等领域开展了近百项标准研制。同时,SAC/TC 183作为ISO/TC 17的对口单位,参与了ISO 14404-1:2013等钢铁生产中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系列标准研制。

总体来看,钢铁行业当前国内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远不能支撑行业低碳发展需求,碳排放限额、核算报告、核查、碳资产管理等领域标准缺失严重,体系不健全,急需在“十四五”期间举全行业之力推进完善。

(三)钢铁行业如何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

简而言之,钢铁行业有三种选择。我们认为这三种选择都能在脱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减少或消除各炼钢厂的直接排放;

2、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或消除电力碳排放;

3、碳捕集以供再次利用或封存。

首先,钢铁企业可以采用现有的低成本减排技术来降低当前炼钢工艺的碳排放。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富能气体和热量等。目前,行业领军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随着先进工艺控制和工业4.0的实施,更多的钢厂将向行业领军企业看齐。比如废钢的回收利用,我们发现废钢电炉炼钢工艺在钢铁生产中的占比在逐年增长,也发现一些钢铁产区的长流程炼钢废钢比逐渐升高。也比如使用高品位铁矿石和煤炭等,这有助于进一步减少燃料用量,进而降低相关碳排放。

其次,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氧气高炉,通过采用纯氧喷吹;熔融还原工艺(可将碳排放强度降低80%);高炉富氢喷吹工艺(中国宝武正在研究该项技术);生物质作为燃料或还原剂工艺(可将长流程炼钢的碳排放强度降低20%)这一系列技术将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进入重要的过渡阶段。其中CCUS技术将对钢铁行业的脱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决于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其最高可降低长流程炼钢工艺碳排放强度的60%,预计未来十年CCUS技术应用的难题将会被逐渐攻克。

最后,为实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钢铁行业需要获得具有成本竞争力且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让各类低碳技术形成竞争,促使钢厂淘汰现有的高炉设施。目前,氢基直接还原铁(DRI)和电炉炼钢(EAF)工艺是钢铁行业唯一可行且能够大规模实施的脱碳技术路线。但是严格来讲,氢基直接还原并不是受限于技术环节,而是一道经济学难题,即是否有足够的、低成本的可再生或者绿色氢气来满足整个钢铁行业的需求,以及是否有配套的氢气传输和存储设施。

可见,降低碳排放,中国仍在第一阶段缓慢前行,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