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行为有价 个人“碳资产”距离变现还有多远
碳道小编 · 2021-09-03 08:09 · 阅读量 · 2905
摘要:全国碳交易市场自7月16日开市以来,不少企业已经率先尝鲜。不过,对大部分企业和个人来说,这个事情离他们有点“远”。
其实也不奇怪,就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来说,首批仅为碳排放高的发电企业。在浙江,也就只有140多家企业划定到碳交易名单。
那么问题来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能交易吗?距离变现还有多远?今天,涌金君就和大家聊聊碳普惠,这个未来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名词。
啥是碳普惠?
从名词解释看,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换言之,个人、小微企业等的低碳行为有了价值,对应的碳减排量可以卖钱。
“可以当做碳交易市场的延伸和补充。”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规划所所长卢瑛莹解释,与全国碳交易市场相比,碳普惠平台的优势在于门槛低,中小企业和个人都能参与碳交易。
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实施对象来看,碳普惠平台主要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这和碳排放权交易作用于工业企业的特征明显不同;
二是从实施范围来看,碳普惠的实施领域主要集中于生活消费领域,而非工业生产领域;
三是从激励机制来看,以正向激励机制为导向,这和碳排放权交易含有的约束机制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我国,常用的环境治理政策工具大致有四类:命令控制手段、市场经济手段、自愿行动和公众参与。
碳普惠制正是市场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创新:
一方面,碳普惠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市场价值信号的激励机制,旨在解决践行绿色低碳行为中个体、社会利益冲突的问题,实现个体、社会环境利益激励相容的创新性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碳普惠制能充分调动起公众主动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能动性,扩大和加快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覆盖范围和行为频率。
在这个体系下,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直观的是环境。在低碳理念的带动下,小微企业和个人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能直接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经济效益上,通过低碳行为,民众可以获得碳积分进而兑换一定的货币或者商品。
从社会层面上看,碳普惠制形成后,带来一定相关的产业链,也能带动相关劳动力和产品、服务。
都有哪些探索实践?
放眼浙江,碳普惠已经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就在8月底,湖州就启动了基于国网新能源云碳普惠平台建设。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涌金君,启动碳普惠平台,就是想把更多人拉进低碳的生活圈,同时也把个人的低碳行为转换为经济价值。
而已经启动两个多月的乐清“碳市场”,已经有了初步画像——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通过平台参与碳交易。
“目前,碳普惠市场的主要产品来自于分布式光伏碳资产。”涌金君从国网乐清市供电公司员工刘帅那里了解到,当地光伏的装机容量本身就大,超过30万千瓦,占温州总量近六成。在发电的同时,发电量经过认证可以转换为减排量进入碳普惠市场交易获取额外收益,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所谓碳普惠平台,在交易量上,也没有大与小的限制。
刘帅表示,即使只有楼顶那么大的光伏设备,只要通过发电量上网实现减排,也能成为“卖家”进入地方“碳市场”,获取这笔额外收益。预计9月上旬,乐清碳普惠市场将迎来首单交易。
而在全国,关于碳普惠的探索时间更早,内容也更丰富。通过对用户的低碳行为进行痕迹化、量化、数据化分析汇总,逐步建立起了针对不同减碳场景的普惠制体系。
比如,2015年,广东省碳普惠平台展开试点运营。乘坐城市公交、步行、使用共享自行车、节水、节电、使用节能设备等,都属于低碳行为范畴。
在数据转化方面,他们一手开发科学的核算方法,一手对业主的户均电、气、水等用量进行调研,设定用量标准。
这样一来,用户的数据和标准一对比,就能算出用户的减碳量。
对公众来说,操作也相应简单。登陆碳普惠账户之后,就能将自己的低碳行为兑换成碳币,进而兑换相应的优惠。目前平台已经拥有两万多会员,累计减碳量超16976吨。
而在北京,用户通过使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进行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在出行结束后也能获得对应的碳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奖励。
推广的难度在哪?
既然碳普惠这么好,为啥进展如此缓慢?
这里就绕不开一个数据量化的问题。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低碳行为,它们的碳减排量,谁来计算,如何计算?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刘帅说,这也是目前乐清碳市场的交易品主要为光伏的原因之一——光伏发电能换算出对应的碳减排量。
“做平台不难,难就难在数据的来源以及准确性。”卢瑛莹说,低碳行为涉及方方面面,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平台,要想获取用户准确的低碳行为数据,并转化为相应的减排量,这个工程量不小。
这些数据一部分掌控在政府手里,但量比较少,比如公交系统、水电气等。大多数与人们低碳行为相关的数据,都在一些企业平台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获取低碳数据过程不易,而碳普惠平台里的“商品”种类有限,再加上兑换商品的价值不高,那么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如何破解?北京绿色出行碳普惠或能作为一种参考。他们直接选择与一些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市民广泛使用的APP推广低碳出行,如此一来,就解决了数据从哪来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你选择自行车或者地铁出行时,个人账户里就会生成相应的“碳能量”。
这些“碳能量”既可用于植树、修桥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相应的APP内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等奖励。这些激励措施,一定程度保证了平台上用户的活跃度。
此外,既然是碳交易市场,有卖方就要有买方。
“平台要有持续造血的功能,就必须解决激励长效机制的问题。”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王函韵解释,平台就像一个市场,光有卖家不行,也要有足够多的买家参与进来,市场才有生命力。
乐清的办法是让企业参与进来。当地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专属的“低碳码”,企业碳效成绩越好,就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提高碳效,除了通过自身碳减排实现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碳普惠平台购买,这样就能促进碳市场的活跃。
随着人们低碳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应数据库的完善,可以预见的是,个人“碳资产”变现,距离我们,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