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COP29现场发布

碳道小编  · 2024-11-21 21:11 · 阅读量 · 134

摘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COP29现场发布

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组织撰写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巴库现场发布。报告梳理近年来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盘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57个良好实践案例,从十个方面总结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和低碳技术成果,以期能助力中国的“双碳”行动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近十年来,气候变化急速加剧,全球平均气温屡次突破历史记录,2023年已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一年,2024年极有可能成为全球平均温升达到1.5℃的第一年。伴随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高温、热浪、山火、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加速演进。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摆在人类面前,急需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应对策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于2020年9月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迅速行动,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双碳”目标,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型成为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为持续追踪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进展,自COP28大会在迪拜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之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再度携手,系统梳理了最近一年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筛选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践案例,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双语报告。


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确保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并行不悖。其中《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尤为重要,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方向。


报告指出,加速全面绿色转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关键举措,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通过十年努力,中国于2024年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各省区市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分区管控划定。根据《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中国已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红树林地面积增长至302.7平方千米;全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


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工业碳排放占比高。报告专章总结了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的系列做法。据统计,中国近年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同时,还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


报告提到,自2023年以来,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7.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4.7% 。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继续超常规增长,光伏和风电装机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12亿千瓦的装机目标。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中国贡献超过50% ,按照这一发展速度,中国可再生能源有望达成2030年增至三倍的目标 ,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重大贡献。


报告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交通运输排放往往成为最主要的排放领域。中国未雨绸缪,在排放快速攀升的阶段大力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汽车电气化的快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773.6万台,渗透率达到35.3%,其中上海2023年底超过40%,接近50%。海口市超过50%。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大幅提速,7月历史性地突破50%,9月达到53.3%,较2023年9月增长16.8个百分点 。


城乡建设碳排放量在全社会排放总量中占比逐步提高。报告发现,为推动建筑领域绿色转型,中国在城乡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化建筑用能结构。2023年新开工的保障房中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比例达到80%。“十四五”前三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截至2023年年底,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率达76%。


全面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降低碳排放的另一关键举措。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增效,推广节约用地技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回收循环利用。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增效,通过设备改造升级,低碳产品设计和研发,实施智慧能源管理,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实施余热余能的利用改造,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2023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 ,较2012年累计下降约26%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端的排放占比预计将显著上升,必须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报告提到,中国着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全国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共计发放了3.3万张 。推广快递绿色化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2023年全国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8.2亿个。2023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达5486.5亿元,同比增长14.25%;二手电商用户规模为5.8亿人,同比增长25.26% ,勤俭节约循环利用成为新时尚。


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报告盘点发现,近年来中国大力研发低碳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风电、水电、核电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人工固碳端,中国积极开展CCUS技术研发与部署,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达107个,具备CO2捕集能力约730万吨/年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享科技资源和研究成果,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同时,积极倡导南南合作,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培训。


绿色转型离不开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撑。报告识别出中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2024年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都在3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还进一步向生态补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扩展。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报告指出,“非洲光带”项目是中国落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的重要举措,能解决至少约5万户非洲无电贫困家庭用电照明,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自给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共进。目前,中方已推动与布隆迪、乍得等5个非洲国家签署“非洲光带”项目合作文件,预计将为近2万户非洲家庭提供用电。2024年以来,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两次召开会议,就落实《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实施各自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和准备各自2035年NDC展开讨论。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的同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中国已经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试错、觉醒、奋起行动、不懈坚持的绿色发展道路,正努力迈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期待《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梳理的良好实践案例,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绿色转型带去启示和借鉴。


来源:中国环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