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加剧对弱势群体的冲击,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碳道小编 · 2019-12-30 09:12 · 阅读量 · 2503
摘要:12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全球气候状况声明”。声明指出,2010年到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而今年(1月-10月)的全球平均温度比人类工业化之前水平升高了约1.1°C。在此背景下,频发的气候灾害带来巨大的人身与财产损失,加剧减贫挑战、人口被迫迁移与区域冲突,并危机全球金融稳定。
注:每十年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总损失金额
(来源:乐施会)
注:欧盟绿色新政包含内容
(来源:《欧盟绿色新政》)
各国财长、央行行长及开发性金融机构也逐步采取行动,保障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金融稳定,为可持续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支撑。在COP25期间,51国财长通过了“财政部长气候行动联盟”(Coalition of Finance Minister for Climate Change),声明将推动政策与实践与《协定》目标相符合,在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计划、预算、公共投资管理以及采购流程中纳入气候变化因素进行考量。2017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八个央行与监管机构发起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基于自愿原则,共同推动投融资活动的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今年4月NGFS发表了《行动呼吁:气候变化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综合报告,建议全球央行、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稳定监测和微观监管范围;并按照一致的国际标准,开展有效的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今年10月,NGFS发布了《央行资产组合管理开展可持续与负责任投资指南》,供各国央行参考以推行可持续投融资活动。中国央行副行长近日对气候变化导致的宏观金融风险发表讲话,并强调将加强金融领域的环境风险分析,以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此外,为了支持欧盟落实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调整目标,欧洲投资银行(EIB)今年发布新的能源贷款政策,宣布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支持,并且到2021年底终止对化石燃料能源项目的投融资。
来源:创绿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