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五年 北京碳交易进入深水区

碳道小编  · 2020-03-09 06:03 · 阅读量 · 2630

摘要:自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北京市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成交额达10.7亿元。对于未来试点工作的走向,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应对企业进行再度细分,加深精细化管理程度,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持续深入的必经之路。

       “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进入北京环境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网站标语十分醒目。自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来,北京市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成交额达10.7亿元。对于未来试点工作的走向,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应对企业进行再度细分,加深精细化管理程度,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持续深入的必经之路。

  五年成交额达10.7亿元

  2019年3月25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2019年北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会,启动2019年度碳排放重点单位减排管理工作。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10月,国家确定北京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启动试点建设,2013年11月28日实现开市交易。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晓华介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五年,已有效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近年来,北京市作为全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以法规政策体系、配额分配机制、第三方核查制度和严格执法确保市场运行规范有序。

  为更具体地展现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中心主任贺琼玉列出了一组数据:碳市场运行五年来,市场累计成交量2964万吨,成交额10.7亿元,成交均价52.8元/吨,均位居七个试点前列。市场参与主体超过900家,既包含央企、外资和投资机构,也包括医院、学校和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

  “碳市场的广泛参与性使各单位提高了减排意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近三年来碳市场纳入单位碳强度累计下降16.5%,为北京市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李晓华指出。

  此外,北京市还运用法治和市场的力量,推动重点单位减排。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目前,北京市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已逐步由生产领域转向生活服务领域,管理对象转向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的单位。全市9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总量仅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40%。

  控排系数逐年下降

  李晓华指出,为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北京市2019年将继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履约工作。具体来看,2019年碳排放重点单位管理和履约工作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重点排放单位上报排放报告和第三方核查报告、核发排放配额、配额清缴履约等,将持续到7月底,对逾期不交排放报告或者履约的单位,生态环境部门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开展执法。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周剑介绍,碳排放配额核定适用行业包括水泥、石化、其他服务业重点排放单位和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单位)的固定设施部分,在供热企业(单位)、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总量方面,包括既有设施配额、新增设施配额、配额调整量三部分。

  会上,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陈操操向企业强调,重点排放单位应于今年7月31日前向注册登记系统开设的配额账户上缴与其经核查的2018年度排放总量相等的排放配额。

  在对未履约单位执法上,具体来看,从今年4月16日起,市生态环境局将对未按规定报送碳排放报告的单位进行执法;5月16日起,将对未按规定报送碳排放核查报告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执法;8月1日起,将对逾期未按时完成履约的重点排放单位进行责令整改,责令整改期结束后将依法进行处罚。

  据了解,2013年有关部门根据企业2009-2012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分别划定各个行业的控排系数,此后控排系数逐年下降,也意味着企业每年排放量的下降。

  北京市总部经济特征突出,大部分公司属总部管理类,并不涉及实际工业生产,而按照目前碳排放交易管理规则,总部企业有的被划分为其他工业企业类,需要按照工业企业的控排系数标准控制排放量,一旦超出就要在交易市场上购买更多的碳配额以完成履约,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职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该公司属总公司办公机构,同时下属培训分公司常年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等,对电力、热力需求随着经营培训活动增加呈逐年递增态势。虽然每年通过自主节能减排措施使得企业碳排放量增速放缓,但随着工业企业控排系数的快速下降,该公司的碳配额缺口相对来说不降反升。“如此一来,我们每年都要去交易市场购买更多的碳配额,履约成本在逐年增加。”

  走精细化管理路线

  “从企业反馈最集中的问题来看,随着北京近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过去的方法学以及相关法规已经不太适应当下的管理,因此建议对相关方法学、法律条文和要素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减排。”周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与此同时,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推进,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责已由市发改委划转至市生态环境局,而由于北京市企业众多,分布在各区,地方属地管理也首次被提上了日程,周剑指出:“未来,北京将逐渐走上碳排放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路线。”

  针对管理对象“面广点散”的特点,李晓华表示,北京市将充分发挥法治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强化监督执法,引导更多的碳排放单位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应用新技术产品,协同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为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会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履约处处长丁丁也透露,生态环境部今年围绕碳市场建设总体工作方案、第三方核查机构以及碳市场履约工作等落实方面,已经研究形成多项工作文件,部分文件今年有望出台。
来源: 北京商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