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发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

碳道小编  · 2020-08-24 16:08 · 阅读量 · 2134

摘要: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现予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提供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系统变化的新状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作用。

为满足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时代需求,科学推进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现予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提供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系统变化的新状态,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作用。
《蓝皮书(2020)》显示:气候系统多项关键指标呈加速变化趋势。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极端性增强,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暴雨日数增多;我国生态气候总体趋好,区域生态环境不稳定性加大。
大气圈
全球变暖趋势在持续。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2019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7℃,是20世纪初以来的第二高值。
1850~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
(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51~2019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2019年,云南元江(43.1℃)等64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1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个数为29个,其中6个登陆中国;超强台风“利奇马”为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的第五强台风,且登陆后移动缓慢、陆上滞留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1961~2019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变化
1949~2019年登陆中国台风平均最大风速变化

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暴雨日数增多。1961~2019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1961~2019年,中国各区域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明显,青藏地区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西南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区降水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21世纪初以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东北和华东地区降水量年际波动幅度增大;2016年以来,青藏地区降水量持续异常偏多。
1961~2019年中国八大区域
年平均气温距平和年降水量距平变化
(点线为线性变化趋势线)

水 圈
1.海洋

1870~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2019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三高值。1958~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海洋变暖在20世纪90年代后显著加速。1990~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增加速率为9.6×1022 焦耳/10年,是1958~1989年增暖速率的5.6倍。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较常年值偏高22.8×1022 焦耳。
1958~2019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距平变化
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1901~1990年的1.4 毫米/年,增加至1993~2019年的3.2 毫米/年;2019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的第三高位,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 毫米,较2018年升高24 毫米。
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距平
(相对于1993~2011年平均值)
2.陆地水
1961~2019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偏多为主,2003~2013年总体偏少,2015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转为以偏多为主。2019年,中国十大流域中松花江、西北内陆河和东南诸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多31.5%、9.3%和8.6%;淮河、西南诸河和海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值偏少23.9%、19.1%和12.8%。
2019年中国径流深距平分布

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5年回升,累计上升3.10米;近三年加速上升,2019年青海湖水位为3195.97米,已接近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1961~2019年青海湖水位变化
冰冻圈
1.陆地冰冻圈

(1)冰川
1960~2019年,全球山地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1985年以来山地冰川消融加速;2019年,全球冰川总体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参照冰川平均物质平衡量达到–1131毫米,为1960年以来冰川消融最为强烈的年份。
1960~2019年全球参照冰川平均物质平衡(柱形图)
和累积物质平衡(曲线,相对于1970年)变化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19年冰川物质平衡量分别为–272 毫米、–310 毫米和–265 毫米,物质损失量均低于全球参照冰川平均水平。2019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9.3米和4.9米,其中东支退缩速率继2018年后再次创下新的观测纪录;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末端退缩了7.6米;长江源区大、小冬克玛底冰川末端分别退缩7.7米和6.7米。
1960~2019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
物质平衡(柱形图)和累积物质平衡
(曲线,相对于1970年)变化

(2)冻土
1981~2019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19年,活动层底部温度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多年冻土退化明显;2019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43厘米,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和活动层底部温度变化
(3)积雪
2002~2019年,中国主要积雪区积雪覆盖率总体呈弱的下降趋势,年际振荡明显;2019年,东北及中北部积雪区积雪覆盖率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而青藏高原积雪区积雪覆盖率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
2002~2019年中国主要积雪区积雪覆盖率

2019年中国积雪日数分布
2.海洋冰冻圈
1979~2019年,北极海冰范围(海冰密集度≥15%的区域)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7%和12.9%;2019年,9月海冰范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三低值。1979~2019年,南极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持续偏小。2018/2019年冬季,渤海海冰初冰日出现于2018年12月上旬,融退于2019年2月中旬,海冰主要出现于辽东湾,冰情属轻冰年份。
1979~2019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
1979~2019年南极2月海冰范围变化

陆地生物圈
1.陆地植被
2000~2019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全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19年,中国平均NDVI为0.373,较2000~2018年平均值上升5.7%;2015~2019年为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五年。
2000~2019年卫星遥感(EOS/MODIS)
中国年平均归一化差植被指数

卫星遥感(EOS/MODIS)监测
2019年中国归一化差植被指数

2.物候
1963~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显著的提前趋势,北京站玉兰、沈阳站刺槐、合肥站垂柳、桂林站枫香树和西安站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3天、1.4天、2.2天、2.9天和2.5天;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2019年,桂林站枫香树展叶期始期偏早20天,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1963~2019年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展叶期始期变化
3.区域生态气候
2005~2019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稳,但个别年份波动幅度较大。2000~2019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2007~2019年,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农田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净吸收;2019年,受严重的伏秋连旱影响,二氧化碳通量为–2.49千克/平方米/年,净吸收有所下降。
2005~2019年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与降水量
和工程输水量变化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1.太阳活动
2019年太阳活动处于第24太阳活动周的末期,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3.6±7.1,低于2018年(7.0±9.5)和2017年(21.7±21.4);较第23周同期水平(2008年太阳黑子相对数4.2±9.0)也相对偏低。第24周太阳活动水平明显低于第23周。
1850~2019年太阳黑子相对数月平均值变化
2.温室气体
2018年,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全球平均浓度均创下新高,其中CO2为407.8±0.1ppm、CH4为1869 ± 2 ppb、N2O为331.1±0.1 ppb,分别达到工业化前(1750年之前)水平的147%、259%和123%。1990~2018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CO2浓度逐年稳定上升;2018年,瓦里关站CO2、CH4和N2O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409.4±0.3ppm、1923±2ppb和331.4±0.1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18年全球平均值。
1990~2018年中国青海瓦里关和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
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变化

3.气溶胶
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5~2019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

2004~2019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
区域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

致谢: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青海省水利厅,香港天文台等单位为年度报告编制提供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基础数据。在此,向上述单位的全力协助以及付出心血的科研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原标题为《<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发布:气候系统变暖加速 》)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微信公众号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