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海碳交易中心来了!
碳道小编 · 2022-03-28 09:03 · 阅读量 · 4219
摘要:海碳中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借助海南自贸港优势做出特色?就这些关键词,作者参考国内外关于碳市场建设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海碳中心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提出一些想法。
2022年2月7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金融局印发《关于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设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海碳中心)并开始筹建,预计今年下半年开业运营。
自2018年中央12号文件首次提出支持依法合规在海南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后,去年7月《海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再次提及这一目标,海碳中心就在“十四五”的第二年落成,体现了海南地方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已经做好运营的充足准备。
笔者在去年12月的文章《蓝色碳汇——海南国际碳市场的新机遇?》中已经分析过海南建立面向国际的碳市场的国际背景、政策背景,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突出“国际化+差异化”定位的三点发展方向。海碳中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借助海南自贸港优势做出特色?就这些关键词,笔者参考国内外关于碳市场建设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海碳中心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提出一些想法。
— 01 —
股权结构的国际化
国家赋予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海南自贸港探索建立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金钟罩、铁布衫”。所以海碳中心的建设可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目前国内几大试点碳交易中心的股权结构基本是“国有资产+投资集团”的形式,并未有境外资本参与其中。但目前全球有两家领先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其股权结构却具有国际化的特征。欧洲能源交易所(EEX)的股东由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四国的16家机构组成,而美国的洲际交易所(ICE)则有5.5%左右的股份来自国际投资者。
国内的交易所今年来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化的尝试。2017年7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与EEX签署战略合作条款协议,在产品研发、会员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19年3月,EEX再次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开展联合业务推介,探索广东碳市场与欧盟碳市场进行有效融合。此类国际合作,都为国内投资者直接参与欧盟碳市场等其他国际能源、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了便利。去年11月,北京绿色交易所明确将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可见碳排放权交易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接轨国际已经是未来的趋势。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司原副司长陈炳才指出,海南将成为中国倡导全球化的全面新起点,应充分利用法律授权和地方立法优势,对标国际加快金融开放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
因此,笔者认为新成立的海碳中心可以比照EEX和ICE的发展模式,利用海南自贸港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优势,放开碳金融领域投资准入和个人跨境交易。在国内率先尝试与国际资本共同参与到这一面向国际的碳交易中心和碳市场的建设中。国际化的股权结构,不仅能为海碳中心带来比北京、广州两地碳交易所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便于海内外资本聚集到海南国际碳市场,还有利于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让海南国际碳市场在起步阶段就实现快速发展。
— 02 —
交易标准的国际化
为了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世界多国积极筹建碳市场并开展了碳交易。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市场交易产品、管理规则和标准存在差异,目前除了欧盟内部和美加区域间能够做到成熟的碳配额交易以外,各国碳市场仍处于区域性交易的独立运行状态。尽管这样的局面随着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取得进展,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可能在未来出现,但碳市场的“大一统”仍需较长时间来推进,所以在此之前,碳市场的区域联动更具可行性。
海碳中心若想要主导建立区域联动的国际碳市场,可以从多样化的交易标准和便利的跨境交易方式这两方面入手。首先,在国际统一的碳市场交易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海碳中心应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积极达成跨境碳市场连接协议,支持来自不同地区的碳配额、核证减排量(CER),以及各自愿减排标准组织根据自身标准签发的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VER)在海碳中心交易,使得海内外排放单位能够更便捷地买卖碳抵消产品。比如广垦橡胶集团老挝公司在2019年申请的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项目就与瑞士南极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交易,3万吨碳汇量带来了近9万美元的收益。海碳中心建成后,国内外的企业就能利用这一平台,将开发出来的减排量在此进行集中交易。
— 03 —
交易方式的国际化
其次,吸引境外投资者通过海碳中心参与中国和其他区域的碳交易,还需要提供一个统一、快速、便捷的交易途径。在中央的支持下,海南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提升人民币可兑换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让跨境贸易投资更加地自由化和便利化。去年4月央行等四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鼓励在海南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鼓励创新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及业务,扩大境外人民币投资海南金融产品的范围,境外居民在海南可以使用移动电子支付工具,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境外参与机构进行跨境移动支付,参与到海碳中心的交易中。
条件成熟时,海碳中心可以支持境外投资者在跨境交易中使用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与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国内或国际支付结算效率与支付安全性、提升金融的普惠性等,还能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到海南投资。
— 04 —
引领制定碳汇开发标准
在此次海碳中心筹建推进会上已经明确将通过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推动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也就是说,蓝碳产品将是海碳中心的主打产品之一。海南作为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拥有广阔的红树林和滨海湿地面积,给开发蓝色碳汇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储备。目前国际上存在不少与蓝碳相关的方法学和认证标准,例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红树林碳汇计量方法》、核证减排标准(VCS)发布的《滩涂湿地和海草修复方法学》,以及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联盟开发的项目设计标准(CCB)等,但我国蓝碳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可以以海碳中心的成立为契机,通过国际合作加快我国蓝碳标准制定步伐,探索建立区域性的蓝色碳汇开发方法学,引领构建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形成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发蓝碳提供样板,使海南标准,成为中国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开发海洋碳汇和发展蓝色经济上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除了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途径还有“绿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也是“绿碳”的主要来源。近年海南森林全省覆盖率达到62.1%,位居全国前列,有很多森林碳汇价值尚待开发。然而,并不是所有森林开发的碳汇都可以上市交易,只有按照相应的减排机制的规则和方法学开发,并经过第三方审核,且获得主管机构签发后才能进行碳汇交易。也就是说海南目前尽管拥有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但目前还无法直接开发成碳汇资源,直接进入碳市场交易。不过海碳市场的成立,很有可能加速海南绿碳开发的进程。
海南作为我国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区,2020年,海南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到777.83万亩,产量33.7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5%(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碳中心可以参考相关标准,探索将橡胶林开发成为森林碳汇。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如广垦橡胶集团老挝公司开发VCS林业碳汇项目。
来源:海口日报
— 05 —
业务的多元化
《意见》提到,鼓励绿色金融创新业务在海南先行先试,支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海碳中心除了交易以上所提到的碳配额和减排量,还应该将碳金融等绿色金融衍生产品也纳入业务范围。例如广碳所推出的“广碳绿金”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就在碳金融产品之外,进一步整合了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信贷、债券、股权交易、基金、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在运营初期,海碳中心可以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质押贷款作为切入点之一。
近年来,从GEP核算科学量化生态价值,到实现多场景应用,全国各地推出多项举措,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如浙江开化县打造与GEP核算挂钩的“绿色贷”,让种林的村民获得森林碳汇价值质押贷款,用于开展生态修复项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19年GEP为2045.13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态财富,参考国内成功经验,海碳中心推出相应金融产品,助力将海南的“绿水青山”转化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来源:五指山市融媒体中心
— 06 —
探索自贸港特色碳普惠
最后,笔者还想就海碳中心“差异化”的定位,谈一谈海南特色的碳普惠机制。海碳中心可以搭建国际碳普惠平台,借助自贸港招商引资政策优势,为境内外落地海南自贸港的企业、项目和个人以及碳市场参与者开设碳账户。企业或个人能通过节能减排行为,如绿色出行,采用绿电等方式,获取各个场景的碳积分;在海南所举办的大型活动或项目若能够实现碳中和,也能够为运营者和参与方累计碳积分;积极参与碳交易的投资者,也能够得到相应的积分奖励。海碳中心要推动制定碳积分和减排量的分配和兑换标准,使碳积分能够再转化为碳普惠减排量进入交易体系,把低碳行为在海南国际碳市场变成为更大的经济价值。、
— 07 —
海碳中心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大碳交易市场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近期,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碳市场及碳金融开展交流,并积极研究国际碳市场的规则、标准和路径,透露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目标。
与此同时,虽然东南亚各国尚未构建成熟的碳交易体系,但新加坡已着手筹建新的全球碳交易所,并于今年1月推出了一个全球碳交易平台和市集,为市场提供碳信用额度。不难看出,海碳中心在国内和国际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海南更应当借助自贸港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守正出奇,在确保有效监管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国际化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按照习近平主席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建设面向国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