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调整碳排放政策:2035 年 “禁燃令” 审查提前,车企获三年缓冲期
碳道小编 · 2025-04-22 08:04 · 阅读量 · 223
摘要:欧盟委员会宣布维持 2035 年新车零排放目标,但给予车企 2025-2027 年三年缓冲期,允许以平均碳排放水平达标。
4 月 21 日,欧盟委员会宣布维持 2035 年新车零排放目标,但给予车企 2025-2027 年三年缓冲期,允许以平均碳排放水平达标。政策同时取消企业燃油车队税收优惠,加速向电动车转型。Stellantis 董事长约翰・艾尔坎批评称,欧盟政策 " 与市场脱节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已从 2023 年的 12% 升至 2024 年的 18%。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影响
欧盟碳关税倒逼车企转型,电池数字护照与零碳工厂成竞争焦点。政策要求车企 2025 年起执行电池数字护照制度,追踪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采用绿电生产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中国车企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海外建厂(匈牙利、德国)规避碳关税,欧盟本土电池产能扩张缓慢,2025 年目标覆盖率仅 20%。行业分析指出,碳足迹管理将成车企核心竞争力,预计 2025 年全球汽车碳关税市场规模达 500 亿美元。
中国车企的欧洲布局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超级工厂年产能达 50 万辆,生产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蔚来在柏林设立研发中心,开发符合欧洲标准的智能驾驶系统。中国车企通过 " 技术 + 本地化 " 策略,逐步打破欧洲市场壁垒:小鹏 G9 基于 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 " 充电 12 分钟续航 500 公里 ",充电效率较特斯拉 Model Y 提升 220%;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 M9 纯电版,搭载准固态电池技术,电池包厚度缩减 15%,车内垂直空间达 1200mm。
全球碳壁垒的应对策略
面对欧盟碳关税,中国车企需构建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上汽集团与地平线合作开发碳足迹追溯系统,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宁德时代在非洲布局锂矿,保障欧洲电池供应。同时,中国主导制定的 ISO 23829 固态电池安全规范已被欧盟采纳为进口标准,为技术输出奠定基础。
来源:Z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