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建成全国首个真正实现绿电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碳道小编 · 2025-08-04 08:08 · 阅读量 · 121
摘要:盐城建成全国首个真正实现绿电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一条“改革专线”,引来四只“金凤凰”
7月23日,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咔嗒!”一台机械手从物料架上精准抓取车架,悬臂转动时带起微弱气流。“注意看关节处,启停丝滑顺畅。”上海永久进出口有限公司盐城厂区负责人朱兴朝轻触控制屏,指着试运行的E-bike生产线跟记者介绍。
再过两周,这条专供出口车型的生产线将正式投产。这是上海永久首条使用物理可溯源绿电的生产线,也是其传统生产线转型升级后首次实现碳足迹全流程溯源。未来,每年将有20万辆电动自行车从这里销往全球。
从今年1月签约2月火速进场,再到如今生产线试运行,这是这家诞生于1940年的“老字号”,首次将旗下高端电动自行车品牌唯一专属生产线落户外地。这场“闪电联姻”的背后,是一条看不见的绿色电能“改革专线”。
“全国寻找一条绿电专线,再找不到,将面临出局风险。”朱兴朝回忆说,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对碳足迹、回收比例设置严苛的技术门槛,要求溯源全路径碳足迹。“无法溯源碳排放,成为企业出口的‘拦路虎’。”
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得益于“绿电进园区”工作的扎实推进,近年来江苏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等园区,围绕变电站构建绿电物理可溯源网架,让新能源与有绿电需求的企业通过绿电专变、绿电专线设施用上可溯源绿电。
“按照惯常路径,风、光等发出的绿电,先连接到输电网,再走配电网输送,直连意味着需要在发电侧、用户侧之间拉一条专线。”大丰港管委会低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低碳专家顾晓峰说。
盐城电力设计院院长唐华道出关键,传统模式下,光伏装机激增导致消纳困难,强制配储又推高系统成本。而绿电专变专线创造性地实现“源荷协同”——将风光电源和永久工厂接入绿电专变专线同侧,通过绿电专线降低外送输配电损耗。
专线的诞生,源于一场电力体制改革的破冰。盐城是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也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电低碳发展示范区。去年7月,该市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主动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将绿电物理可溯源、高比例、稳定消纳系统纳入其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这为我们先行先试零碳园区注入强大推动力,促使我们加快探索步伐。”盐城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处长何骞说。去年底,通过对国家电网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全国首条10千伏“绿电专线”——海韵线建成投运,实现13.76MW集中式光伏电力专线直供企业,年供应绿电1500万千瓦时,让每吨碳都有迹可循,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基于国网架构的绿电物理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今年2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创新开展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启动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连接电池企业和绿电电源专线的创新试点。从绿电源头开发、坚强智能电网输送、负荷侧科学管理到多元储能灵活调节,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确保绿电“发得足、送得出、用得稳”。
为积极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全省绿电直连供电试点的“主阵地”,盐城还专门引入权威国际认证机构,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标准互通互认。“企业通过园区平台自主申报,即可获得国际认可的‘绿色身份证’,实现高效‘出海’。”大丰港港区管委会副主任吴慧露透露,园区与18家国内外顶尖机构合作,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张‘身份证’,让盐城制造的绿色属性获得世界背书。”
筑巢引凤来。除上海永久外,中科瀚宇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将正式接入这条专线,用上安全可靠可溯源的“纯绿电”。“风电进车间、绿电造产品”,正从愿景走进现实。
“电池企业绿电直连供电试点工作有效提升了地方招商引资吸引力,一批跨国公司正在盐城等地规划投资动力电池、绿色燃料等‘以绿制绿’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动试点项目落地实施,继续做好企业绿电服务工作,提升我省电池等重点行业产品绿色竞争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