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公示有何不同?3个CCER林业项目PDD技术细节前后对比【深度拆解】

碳道小编  · 2025-09-12 09:09 · 阅读量 · 151

摘要:本文围绕 2025 年 9 月二次公示的 3个CCER 造林碳汇项目,对比其 PDD 材料在规模、减排量上的差异,拆解权属、边界、减排核算等关键改动。

2025年9月伊始,已有5个林业项目终止了项目备案申请流程(4个造林碳汇项目,1个红树林项目),占已提交林业项目(66个)的8%。其中3个造林碳汇项目迅速二次提交了PDD(项目设计文件),在CCER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上二次公示。

二次公示项目的规模及减排量差异:


二次公示的
PDD文件较初版有什么改动?为何规模及减排量都有差异?

直观感受是二次公示项目的PDD文件变大了,文件大小从原来平均的2M变成了36M字数从原来的3万余字增加到了约30万字。

毫无疑问,细节更具体了,论证更充分了。

修改后的文件在权属清晰度、技术细节、合规性证明、风险防控等方面更完善,通过缩减造林面积、细化参数、补充监测技术和收益分配机制,使项目更符合CCER方法学要求,同时回应了早期可能存在的边界模糊、措施笼统等问题更精准的边界也使数据颗粒度更细,积少成多,造成规模和减排量的“巨大”量变

碳道对终止前后的两份PDD文件在CCER开发核心问题上的关键修改进行拆解:

红原县造林碳汇项目

1.项目名称与主体:

本质与权属密切相关。早期版本:名称为“红原县造林碳汇项目”,项目业主与所有者均为红原县雅克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二次提交:名称调整为“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防护林造林碳汇项目”,业主仍为雅克公司,但所有者更正红原县林业和草原局,并明确通过授权协议约定开发与收益分配。

2.权属与审批文件:

早期版本:提及林权证和委托协议,未明确与集体/个人地块的边界。

二次提交:补充不动产权入库证明,明确土地为国有,与集体林、退耕还林地块无重叠,并附林权证、授权协议、开工令等原始文件。

3.项目边界与规模优化:

早期版本:造林总面积915.21公顷,涉及邛溪镇、瓦切镇、江茸乡、阿木乡4个乡镇,边界较笼统。

二次提交:面积缩减至890.63公顷,新增安曲镇,调整为5个乡镇,且明确各小班对应具体治理工程(如2017年、2020年生态脆弱区治理项目),附详细小班坐标,边界更精准。

4.减排量核算细化:

年均减排量:早期版本为2924.23吨/年,二次提交降至2908吨/年(因面积缩减及碳层调整)。

计算细节:二次提交补充了“原有散生木生物质碳扣减”“机载激光雷达监测生物量”等方法,细化了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阶段假设(0-5年下降、20年后回升),如二次提交在计算土壤有机碳变化时(公式19-20),明确将各碳层(Proj-1至Proj-5)的面积与对应的SOC关联,在“项目清除量估算表”(表B-4)中,将“土壤碳储量变化量”作为独立列呈现,且结合碳层面积和造林年份,可清晰拆分不同碳层的SOC贡献。

5.碳层划分:

早期版本:5个碳层基于造林年份(2019、2021、2022、2024年)和密度划分,Proj-2包含云杉与高山柳混交。

二次提交:碳层对应具体治理工程(如2017年项目对应Proj-1/2,2021年黄河上游项目对应Proj-4),并明确Proj-2中高山柳生物质碳储量不计入(因原生植被未移除)

6.监测体系强化:

早期版本仅体现最基本的监测计划;修改后新增机载激光雷达监测技术,明确内/外部工作组职责,补充数据异常处理流程(3个工作日重测),监测记录保存至2070年,满足CCER对监测可追溯性的要求。

7.合规性文件完善:

早期版本仅提及基础批复;修改后补充完整批复链(县政府函、省林科院审查意见)、开工令、验收报告(2017-2022年各工程),强化CCER项目合规性证明。

8.风险与方法学适配:

早期版本风险防控较笼统;修改后细化非持久性风险(扣减率10%依据)、病虫害检疫流程,且方法学应用中土地合格性、碳库选择的论证更具体。

铜发集团铜鼓县造林项目

1.项目边界与土地合格性:

二次提交版本明确项目涉及9个乡镇及3个林场,边界坐标通过GIS和卫星影像精准确定(附件4),并补充了小班信息表(共1778个作业小班)。推测早期版本可能存在边界模糊、地块权属证明不完整或土地合格性(如是否为至少三年未符合森林定义的宜林地”)论证不足的问题。

二次提交版本通过林权证、开发授权书等证明权属清晰(附件3),早期版本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文件不全的情况。

2.方法学适用性:

二次提交版本明确采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造林碳汇(CCER-14-001-V01)》,并逐条验证适用性(表B.1),例如土地不属于湿地、不涉及农业活动转移等。早期版本可能存在方法学适用性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3.减排量计算与参数合理性:

二次提交版本详细列出了生物量含碳率、蓄积量生长方程、土壤有机碳变化率等参数(表B.5、B.6),并采用方法学推荐的缺省值(如非持久性风险扣减率10%)。早期版本可能存在参数选择不合理、计算逻辑错误或数据来源不明确的问题。

减排量估算:二次提交版本分年度测算并汇总(表B.7),累计减排量369,324吨,年均17,361吨。早期版本可能存在估算偏差或未扣除非持久性风险扣减的问题。

4.监测计划与质量控制:

二次提交版本设计了60个固定样地,明确监测频次(每5年一次)、样地布设方法(随机起点+系统布点)及数据异常处理规则。早期版本可能存在监测样地数量不足、方法不科学或质量控制流程缺失的问题。

新增“数据缺失/异常处理”和“精度控制与校正”条款(如扣减率规则),早期版本可能未覆盖这些细节,导致监测数据可信度不足。

5.非持久性风险措施:

二次提交版本针对火灾、病虫害、采伐管理制定了具体措施(如消防设施建设、生物防治、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明确风险扣减率10%。早期版本可能未充分说明风险应对措施,或扣减率设置不符合方法学要求。

6.附件材料完整性:

二次提交版本包含造林作业设计文件、权属证明、开工日期证明等14项附件,早期版本可能存在关键文件缺失(如林地授权书、验收报告)的问题。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

1.项目名称:

早期版本为“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

二次提交版本新增“生态林”字样,明确项目属性为生态公益林,强化与“额外性免论证”条件(生态公益林可免论证)的关联性。

2.预计年均减排量:

早期版本为139,429吨/年。

二次提交版本降至74,401吨/年,降幅约47%。核心原因:项目面积缩减、碳库计算范围调整、土地合格性严格扣减等

3.项目边界与面积:

早期版本总造林面积497,052亩。

二次提交版本为349,084.46亩,面积减少约30%。

具体调整:二次提交版本明确扣减了不符合条件的地块(如宽度>3米的道路、耕地、建筑用地等),并严格校验单个地块面积(2019年前≥667m²,2019年后≥400m²),确保符合方法学对“土地连续面积”的要求。采用GIS矢量数据和0.5-1米精度遥感影像核实,确保边界精准。

4.土地合格性论证:

早期版本:仅简述“项目开始前为规划造林地”,未明确扣减非造林用地的具体过程。

二次提交版本:采用双重标准”(项目开始前3年+造林前3年)验证土地类型;

结合2010年二类调查数据、2019年国土三调数据,逐小班扣减不符合条件的地类(如湿地、耕地);明确“分割后地块面积不足的部分移除项目边界”。二次提交版本通过更严格的土地校验,解决早期可能存在的“边界模糊”“面积虚增”问题。

5.碳库与碳储量计算:

早期版本:仅选择“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土壤有机碳”,忽略“枯死木、枯落物”(基于“保守性原则”)。

二次提交版本:新增枯死木、枯落物”碳库,明确其碳储量计算方法(如枯落物量=地上生物量×比例系数)。早期版本因碳库不全可能导致减排量被高估;二次提交版本补充碳库,虽短期可能因枯落物/枯死木初期储量低导致减排量下降,但更符合方法学完整性要求。

灌木林生物量计算:

早期版本:因缺乏盖度数据,保守计为0;(仅列出灌木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RSR=0.659但未实际应用)。

二次提交版本:明确“设计阶段暂按0计算,实施阶段通过5m×5m固定样方监测实际盖度”,并细化RSR=0.659的应用条件。

6.监测计划与抽样设计:

样地数量与分布:

早期版本:总样地102个,按碳层平均分配(每碳层3个)。

二次提交版本:总样地99个,基于“最优分配法”调整,根据碳层面积权重和标准差优化分布,且明确“每个碳层至少3个样地”。

监测频率与指标:二次提交版本新增“灌木样方监测”(5m×5m固定样方)、“枯死木/枯落物量定期测算”,补充了早期缺失的碳库监测指标。

7.合规性文件与时间节点:

开工日期:早期为“2013年1月1日(首个造林合同时间)”;二次提交版本修正为“2013年3月1日(首次整地时间)”,更贴合“项目实际开工”的方法学定义。

附件完整性:二次提交版本补充了林权证、造林作业设计批复、减排量转让协议等合法性文件,明确了26个国有林场的权属关系及授权链条。

3个二次公示的CCER林业项目来看,PDD文件的核心改动围绕“精准化”“合规化”“可追溯”三大方向:通过明确权属链条、细化边界与碳层划分、补充关键参数与监测技术、完善合规性文件,大幅提升了项目与CCER方法学的适配度。减排量与规模的调整并非“缩水”,而是基于更科学的核算逻辑与更严格的标准校验,这也体现了CCER项目开发中质量优先的趋势。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CCER市场数据追踪/基本面分析/项目尽调服务,请扫文末二维码添加碳道客服微信,获取专业资讯内容。

分析师:吴经纬

原创所属:碳道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