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道碳咖】汪军:为什么企业的碳管理能力没有提高

汪军 · 2019-07-18 09:07 · 阅读量 · 13035

摘要:明年全国碳市场就要(第二次)正式启动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是保证碳交易公平公正的关键。而企业对碳排放核算和数据的管理水平又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

“又是一家白板公司,真是倒霉”小明暗骂了一下。然后对对方说道:“如果你们对于这次核查什么都没有准备,那我们只有从数据收集整理开始了”

 

作为全国碳市场重要的数据支撑,我国每年都要对全国8000多家控排企业的碳排放进行核查,小明是一名小小核查员,今年他的核查工作开展得不顺利,这家公司已经是他遇到的第五家白板公司了。

 

所谓核查,就是核查机构对受核单位提交报告的正确性进行核实,如果在核查过程中发现了有计算或者描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核查机构应该提出核查意见,让企业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一改不行再二改三改。整个过程核查机构理论不应该直接修改受核单位报告里哪怕一个标点符号。

 

其实如果能照此严格执行一次,企业深度参与了自身的排放报告和监测计划的编制,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来年再来核查的时候企业基本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而现实情况是:在全国进行了至少3次核查的情况下,仍然到处都是小明遇到的那种白板企业:没写排放报告,不知道监测计划是啥,对数据一无所知,对碳核查的理解就是一块白板。甚至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的企业认为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提供数据,其它的都是核查机构的事情。

 

总的来说,这么多年企业自身的碳管理能力没有太多的提升。

 

因为总是遇到白板企业,核查机构也无奈,只好代写排放报告,好一点的机构多少还给企业做做培训说明一下,嫌麻烦的直接自己就把报告写了让企业交。渐渐地,企业就像被惯大的巨婴,没有了一点自理能力。

 

企业不明白?关我屁事?这是大多数核查机构的想法。拿到数据拍屁股走人。

 

然而这事企业的问题吗?

 

不!这是制度的问题。哪有在核查时允许自己核查自己写的内容的。核查机构不知道吗?当然知道。那为什么还要这这样做呢?

 

因为主管部门只对核查机构有要求,核查机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出核查报告,并没有要求企业一定要出排放报告,而没有排放报告当然也出不了核查报告,企业没做咋办?还不是只有核查机构代写。要是不写怎么办?反正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核查机构敢向主管机构汇报,说受核单位没写报告,我们核查不了的。

 

所以主管机构也默许了这种操作方式。

 

大多数主管部门也觉得,现在企业碳管理能力不足,上头要数据也要得紧,所以其它都不管,核查机构能要到准确的数据就行。

 

所以现在的核查变成了核查机构,复查机构和政府的事儿,受核企业反倒成了打酱油的了。

 

另一个问题在于:核查服务属于政府采购,采购金额方面采用摊大饼的方法,企业不分行业和规模都是一个价,而且一般成果提交时间还卡得特别紧。

 

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两家企业工作量可能有10倍以上的差异。即使核查机构有帮助企业这个心,恐怕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去耗。

 

行业

有报告和监测计划工作量

无报告和监测计划工作量

电力

1~2

2~3

造纸

1

2

水泥

2

3

航空

2

3

有色金属

2~3

3~5

钢铁

3

5

石化/化工

3~5

5~10

 

明年全国碳市场就要(第二次)正式启动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是保证碳交易公平公正的关键。而企业对碳排放核算和数据的管理水平又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基础。现在的水平着实让人捏把汗。

 

那么企业的碳管理水平如何才能提高呢?

 

不要期望开大会式的培训能让企业学到什么,也不要期望随着时间的流失企业的能力能够自动提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企业内部,通过边实操边指导的方法提升能力水平,当然,更好的方法是让企业感受到那串数字真的是可以赚钱/亏欠的。

 

在我看来,如果能有一次彻彻底底的核查,哪怕时间长一点,哪怕费用高一点,哪怕核查机构和企业都麻烦一点,核查机构不厌其烦地提意见,受核企业不厌其烦地写报告和修改报告,只要能把企业的数据一个一个理得清清楚楚,各数据负责人的工作职责也了解得明明白白,只需一次核查,就能让企业的碳管理能力有质的飞跃。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来源:老汪聊低碳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