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重污染,三年终搞清:排放太多是主因

碳道小编  · 2020-05-22 10:05 · 阅读量 · 1906

摘要: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耗时近三年,由总理点名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基本完成,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


生态环境部今天(5月15日)上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


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关项目,是国务院决策部署,2017年9月份正式开始实施的。耗费了近三年时间,科研团队基本查清了京津冀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的成因。


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超出环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强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这一种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都超出了环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强度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这个区域里边,还存在着大量钢铁、焦化、玻璃等企业,主要生产工序是不可中断的,所以它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实现大幅减排。


第二,最近几年气侯变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气象条件的趋于不利,这是区域的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诱因在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是位于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的地形,属于弱风区,秋冬季经常出现我们讲的“暖盖”现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在当前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比较高的态势下,一旦出现相对比较长时间的高湿,极端条件的时候,整个区域环境容量会进一步减少一半以上,就会诱发大范围的重污染过程。


第三,高浓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气氧化性偏强,这是重污染期间二次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监测结果表明,这个区域里PM2.5浓度和占比都在显著下降。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大气的氧化性总体上处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区二次转化速率提升。


第四,这个区域大气污染区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处于同一个空气流场当中,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是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沿着西南、东南和偏东通道的向北京传输。区域传输的平均贡献可以达到45%,个别的污染过程里,甚至还会到70%左右。


贺克斌表示,春节期间,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出现了重污染天气过程,实际上也正好印证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的结论。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节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响,整个区域内机动车的排放是显著下降的,但是还有大量不可中断工序,电力、钢铁、玻璃、石化这些重点行业,实际的排放变化不大;另外还有民用采暖在这个期间排放还有所增加。综合分析下来看,区域当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这四类污染物,在总的排放量跟春节前比分别减少17%、10%、46%和26%。


在气象条件方面,我们也看到北京和周边地区出现过长时间的高温、静稳、逆温不利气象条件,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分析的结果,首先是高湿,主要受来自东南海上水气输送,春节期间北京相对湿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别在重污染过程当中湿度超过80%。第二是静稳,风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温,混合层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过程当中甚至小于300米。整个气侯条件变差,造成综合结果使整个区域环境容量总体减少了1/3左右,特别是北京南部的减少幅度达到了50%左右。


在化学转化方面,高湿条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转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边PM2.5二次组份的比例60%,部分重污染时段达到70%以上。


这个过程期间,污染物还出现沿偏东和西南通道,传输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并且有所滞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转化,导致北京出现了两次各出现三天的重污染。


总体来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虽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气象条件下环境容量的大幅度缩减,从而导致出现较长时间的重污染过程。


来源:热电与新能源产业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