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普惠的一扇“新窗”

碳道小编 · 2021-12-22 22:12 · 阅读量 · 1583

摘要:今年2月,当美国福布斯网站刊登出《这个中国城市拥有1.6万辆电动客车和2.2万辆电动出租车》一文后,深圳市已经被认为是全球的“碳减标杆”,其在碳减排、碳普惠上的诸多进展,也随之发布。

“深圳是美国梦寐以求的未来城市!”

今年2月,当美国福布斯网站刊登出《这个中国城市拥有1.6万辆电动客车和2.2万辆电动出租车》一文后,深圳市已经被认为是全球的“碳减标杆”,其在碳减排、碳普惠上的诸多进展,也随之发布。

交通部数据早已显示,2017年,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全面电动化,2018年又成功实现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到2020年底,深圳再次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网约车全面纯电动的城市。此外,深圳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了62.6%,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了77.42%,在全国名列前茅。

自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后,绿色低碳已经不再只是“工业减排”一词就能涵盖的“产业工程”,普通大众消费、出行等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将成为这场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所在。

对于深圳而言,从执行政策到方法验证,从科技合作再到应用施行,这个崭新的“碳普惠”模式,表面上看,是一次由顶层设计到市场建设的联动,本质上,也是对普通大众碳减排“长尾效应”的充分利用。

1

抓住碳减排的“长尾”

相较国内其他城市,事实上深圳市的碳中和工作已经超前完成。资料显示,2020年,深圳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至0.192吨/万元,仅为全国1/5,较2005年下降68%,提前十年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发表研究表示,深圳工业部门碳减排模式效应将进入下降通道,但是居民生活领域的碳排放仍处于上扬状态,未来居民生活消费将成为深圳减碳的重点发力领域。这是一种形势必然,减碳工作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每个人的观念更新和行动参与才能圆满完成。

何为“碳普惠”?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顾问、前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副主席吕学都一言以蔽之:“碳普惠是对个人、家庭、小微企业进行低碳行为产生的量化减碳结果给予价值确认,并赋予经济或政策激励的减碳引导机制,主要应对个体减碳量的记录和监测。”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的《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中可以看到,与一般市内交通出行相比,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26.9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地铁出行,每人每公里可减少46.8克二氧化碳排放。深圳市民全年公交地铁绿色出行减碳量将超过70万吨。普通民众碳减“长尾”价值,就此可见一斑。

为了更好地调动公众参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在上个月发布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深圳碳普惠模式”第一次有了体系化的实施规划。在政策一端,除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外,今年7月,深圳还公布了国内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指出政府应当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动建立本市碳普惠服务平台,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量化,施行政策鼓励与市场激励。

在公益支持、科技企业合作方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已经联合深圳交易集团、深圳巴士集团、深圳机场集团、腾讯公司、华侨城集团、深圳智慧城市集团、深圳能源集团、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等企业形成了碳普惠联盟,并意图在减碳教育、技术探索等领域实现多向突破。

最关键也是与其他各地不同的,是个人碳账户的试水。据透露,深圳将率先建设碳普惠统一平台,通过授权管理、积分计算等方式,有效聚集参与主体的减排量,并通过平台运营机构参与深圳碳交易市场核证减排交易。换句话说,“深圳碳普惠模式”想要构建的,是“民众行为-技术方式-集中运营-市场交易”的完整闭环。

2

从方法学到方法论

一项成功的碳普惠活动,依赖科学规范、逻辑严密、便于获得可靠准确监测数据的方法学,这其中,统计往往成为一个方法学应用成败的关键。

而深圳的碳普惠模式,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低碳行为”的数字化汇聚。从《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可以得出,低碳场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深圳碳普惠方法学的基础。

目前在深圳,公共交通、机动车停驶、新能源车使用、共享单车等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所蕴含的交通出行场景不仅成为了“减碳大户”,而且更容易量化。

除此之外,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场景,以及植树造林等绿色公益场景,也都在可量化的低碳行为探讨范围之内。所以,建立具有市场性、可持续性的碳普惠交易机制,实现低碳行为与碳普惠减排量的转换,疏通与碳市场交易平台的连接,提供满足“个体行为”的激励,才能真正将碳普惠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碳市场建设一端,深圳市为碳普惠的最后闭环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作为国家发改委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深圳碳市场的流动性已是全国最高,碳配额累计成交5806万吨,累计成交额达到了13.78亿元。深圳市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刘洋曾对外表示,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市场平台互联互通,以及商业奖励、政策鼓励、公益支持、交易赋值彼此融合的“双联通、四驱动”普惠体系,将成为深圳碳市场运作围绕的理念核心——市场化举措是碳普惠能够穿透科技企业、效益分配、政府监督、个体行为,实现一揽子统管的重要破局力量。

这或许是深圳“碳普惠”模式,最独特的方法论。

3

“低碳星球”的“现实与理想”

当政策和市场已经开放了切口,剩下的就是落地的“临门一脚”。

在深圳,借助科技企业众多、产业生态繁荣、公民素质较高、生活场景多元等优势,深圳市政府已经和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展开了合作。深圳市和腾讯公司共同打造的面向公众的碳普惠互动平台——“低碳星球”,或将完成深圳碳普惠“从个体到市场”的连接作用。

腾讯方面介绍,“低碳星球”小程序是深圳市碳普惠体系目前唯一授权的运营平台,目前将率先上线绿色出行场景,在《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等文件的指引下,科学核算个人乘坐公交地铁的减排量,累计个人“碳积分”,并根据法律法规,通过换算/折算等方式,参与深圳市碳市场交易,最终个人用户可以通过累积的碳积分获得一些普惠奖励,从而激发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

具体应用上,深圳市民可以在低碳星球小程序上开通个人碳账户,通过与腾讯乘车码、腾讯地图平台的打通,引导用户选择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进行减碳,从而获得个人积分。碳积分的计算规则如下:

深圳市民乘坐纯电动公共汽车,每人每公里可减少0.0269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应累积0.2个碳积分;乘坐地铁,每人每公里将减少0.046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相应累积0.4个碳积分。这些积分将与线上运营商店完成接通,接通后可以置换相应的用户权益。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文忠表示,“低碳星球”小程序开启了深圳碳普惠数据聚集平台新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用户基础,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的创意形态,鼓励用户采用绿色出行等行为减少碳排放量,正向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示范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腾讯乘车码,已经在全国180多个城市落地,覆盖2亿用户,不断扩大的用户数量也为碳普惠模式的演进、修正,提供现实助力。

综上,借助“低碳星球”,过往僵硬的低碳理念普及有可能将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培养”,蓝图在深圳市未来的碳普惠规划中已经可以窥见:

2021年,深圳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完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机制,建立碳普惠商业激励机制;2022年,将搭建碳普惠统一平台,逐步实现碳积分、碳普惠减排量与碳交易市场的联通、兑换和交易;2023年,将完善碳普惠体系,基本形成规则流程清晰、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

未来,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将更多的低碳场景充分打通,那么深圳市的碳普惠工作将具有真正完整的数字底座,一些前沿性的工作将更好开展。

而这,或将是深圳市碳普惠模式打开一扇“小窗户”后,所迎来的别样风景。

参考资料:

1.《美国福布斯网站刊文:深圳是美国梦寐以求的未来城市》 | 澎湃新闻 2021.2.19

2.《低碳行为数字化、可变现,深圳碳普惠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澎湃新闻 2021.11.26

3.《王伟中:以先行示范标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1.6.5

4.《深圳将打造“双联通·四驱动”碳普惠体系,相关工作方案发布》 | 南方都市报 2021.12.15

5.《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1.11.18

6.《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十年,深圳进展如何?》 |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1.7.16

7.《全球189个国家发布推广!深圳这个模式火了 》 | 深圳特区报 2021.11.16

8.《深圳构建全民参与碳普惠体系,节能减碳积分可换取奖励》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2021.11.17

9.《深圳市低碳公共出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2021.12.10

10.《“碳达峰”“碳中和”是怎么一回事,为何要耗时40年?》 | 汽车评价研究院 2021.3.12

11.《“碳达峰”与“碳中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人民网 2021.8.13

12.《低碳互动科普小程序“低碳星球”正式亮相》 | 深圳特区网 2021.6.5



来源:腾讯新闻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