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水排放事件后,新型“蓝碳”海藻或将成为重要净化工具

碳道小编 · 2023-08-25 08:08 · 阅读量 · 3197

摘要:日本政府宣布8月24日起将开始核污染水排海

日本政府宣布8月24日起将开始核污染水排海,东京电力公司也公布了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详细步骤。按计划,排放前在处理过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确认浓度降低到预想的水平,将在17天内排放第一批共7800吨核污染水。2023年度预计排放约3.12万吨,氚总量为5兆贝克勒尔,约为东电年计划排放量上限(22兆贝克勒尔)的两成。

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前法官高之国介绍,从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到2021年,核污染水大概已经累积了138万吨,并且每年递增。“因为日本从未披露真实数据,估计现在大概有150万吨核污染水,排放时间可能长达30到50年。”

日方主张,日本所排之水并非“核污染水”,而是经过ALPS“多核素去除设备”净化过的处理水。但美国《科学》杂志指出, ALPS在净化处理过程中,会不时漏掉钌、 钴、锶、钚等放射性寿命更长且更危险的同位素,半衰期达到数万年。

值得注意的事,专家指出,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氚会被海藻吸收,形成稳定的有机氚。氚可以被藻类吸收。氚作为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主要来源于核反应堆、核试验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会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辐射危害。藻类在水体中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会通过吸收水中的氚来积累氚,从而减轻水体中氚的浓度,起到一定的净化和保护作用。

便宜好种的海藻或许在此次核污水排放事件后会被享有“高光时刻”。根据研究,这种大型海藻主要指的是海带,一种棕色的藻类,由叶片、柄和抱子组成。主要生长在海岸线上,附着在多岩石的海底,并从相对凉爽的浅水区吸收大量微量元素,如果藻类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净化能力,那么作为补救措施,必然将会被未来认定为自然净化的重要一环。

从固碳角度来说,在全球范围内,大型海藻被认为每年可以封存近2亿吨的二氧化碳。海藻一直以来不被直接涵盖在蓝碳类别,世界上的海洋和沿海湿地所吸收的碳被称为蓝碳。此前研究的重点是红树林、海草和潮汐沼泽这三种滨海湿地的蓝碳能力,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向各国提供相关能力建设指导。


海藻,特别是海带和马尾藻。由于缺乏详细的研究,这些尚未被列入国际气候政策或碳融资机制,但已知它们是海底沉积物和深海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可以查看此前文章:从野生海藻到高价值产品和碳信用的创新

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更具有优势,这种方式被称为蓝碳。它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久等特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碳固碳可长达数百年之久。我们强烈谴责此次日本一意孤行的行为,但覆水难收,如何应对接下来造成的后果,或许需要各方专业人士进行更多思考。


来源:碳减派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