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算与数字化 将成为绿色金融重要抓手
碳道小编 · 2025-11-26 10:11 · 阅读量 · 123
摘要:碳核算与数字化 将成为绿色金融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十五五”时期,我国的“双碳”战略将进入从制度夯基向体系深化的关键阶段,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碳减排的重要工具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体系与政策建设成果显著。在即将迎来国内“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的背景下,构建统一、透明、可比且高效的碳核算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促进资源要素配置优化的关键基础,还关系到绿色金融能否有效引导资本流向绿色生产力,而数字化正成为赋能碳核算与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支持“双碳”目标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我国“双碳”顶层制度全面铺展,成效显著。截至“十四五”末,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接近22亿千瓦,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工业、交通、城乡建设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重点领域碳达峰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顶层设计发布,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进程中,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更新。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产品与市场、政策保障、风险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部署,形成了我国下一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指引。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成为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施工图,首次明确提出“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占比明显提升”的目标。
绿色金融标准迈向统一。“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对我国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认定标准进行统一,大大提升了绿色金融业务的管理效率。财政部以及中国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发布了多层次的企业可持续披露相关规则,使我国ESG信息披露规则进一步标准化与统一化,促进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持续提升。
绿色金融规模和结构实现“量质提升”。目前,我国绿色贷款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稳居世界前列,全国绿色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绿色金融走向规模化发展。
“十五五”时期:碳达峰的关键期与数据治理新命题
碳核算体系是支撑“十五五”时期内外需求的核心。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将迎来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窗口期。一方面,需要以更高约束力控制排放增速,实现“控增”的攻坚;另一方面,要为达峰后稳步下降构建“能核算、可验证、可监管”的底层能力。这意味着“双碳”工作将由过去的制度框架搭建期进入到以数据为底座、核算为核心、执行为导向的实质性控峰阶段。
除了内部转型需求,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近年来已密集进入实施阶段,覆盖产业全链条的“碳信息”披露成为贸易准入和金融投资的前置条件。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届时我国钢铁、铝等产品出口商需提供确定产品隐含碳排放的所有相关数据,并配合第三方认证;《欧盟电池法案》则要求从2027年起,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产品须具备“电池护照”,包含电池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等碳排放及各类信息。
我国开始构建“五维”碳核算与管理体系。“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建设“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的碳排放统计与核算体系作为重点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碳核算体系从分散标准和试点逐步迈向多层次、全链条构建,将建设覆盖地方、行业、企业、项目和产品五个维度的碳核算与管理的政策框架。
在企业碳管理上,重点控排行业和大型企业已基本建成企业级的碳排放监测、核算与验证(MRV)系统,金融等行业正探索将碳核算扩展至全价值链范围。部分企业已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并积极开展了碳资产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实践。
在产品碳足迹上,碳足迹管理体系“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初步建立:在核算标准方面,《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和《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国家标准发布;截至2025年10月,9项重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已发布,编制中的碳足迹国家标准达70余项、团体标准100余项。碳足迹因子方面,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发布并形成常态化更新机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正式上线,“产品碳足迹因子模块”完成初步设计。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三项制度”也陆续开启试点实施。
金融与碳核算体系需进一步双向赋能。碳数据不仅是约束排放的监管工具,也是绿色金融体系升级的关键支撑。“十五五”时期,绿色金融将迈向“以碳数据为依据”,可对比、可验证的碳排放数据与统一规范的核算口径是金融机构有效识别气候风险、评估绿色资产和减排成效的前提。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量化、碳信息披露等领域正成为绿色金融重点发力方向。一方面,银行开始将碳信息披露、认证及数据质量纳入授信审核,推出“碳足迹挂钩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则以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抓手,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核算与披露,金融机构基于融资企业和项目碳排放数据探索开展投融资碳核算。
数字技术赋能:碳核算与绿色金融创新
“十五五”时期是控峰攻坚期,碳核算体系从制度搭建进入实质性执行与验证阶段,对碳数据的完整性、可追溯性和互认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数字技术在绿色金融中的角色正由辅助工具转向关键基础设施。无论是碳账户平台建设、数字化绿色金融产品发展,还是投融资活动的碳核算能力提升,数字技术正在成为绿色金融体系深化的核心抓手。中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上的领先优势,具备将碳数据、金融数据与产业数据进行深度融合的条件,为构建以碳账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新范式提供了现实可能。
以数字化手段完善碳账户体系。传统碳排放数据在采集方式、核算边界、更新频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借助物联网感测、区块链传输、云计算存储、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自动上链、动态关联与风险识别,使碳账户从静态记录向动态管理转变。未来,一个覆盖区域、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乃至个人的多层级碳账户体系,有望成为绿色金融精准服务与定价的重要基础。企业碳绩效透明度和可比性的提高,将支持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识别减排潜力、评估转型风险,从而提升绿色信贷、绿色投资和转型金融的有效性。
数字技术助力投融资碳核算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能否准确识别投融资行为的碳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其资产结构与气候风险暴露。国际上,金融机构碳核算规则正从对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量核算转向减排贡献和转型质量评估,不仅避免高排放,也强调支持有效减排。中国正加速推进构建本土化投融资碳核算体系,但仍需补齐边界一致性、数据来源稳定性、行业基准透明度等短板。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实现资产层面的碳排放自动采集、项目层面的碳绩效建模、行业层面的减排基准动态更新,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的碳数据支持。同时,数字化工具还可以帮助监管机构从结果审查走向过程监管,提高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与低碳产业的效率。
总体来看,数字技术不仅是碳账户体系建设、投融资碳核算能力提升的技术支撑,更是推动绿色金融从政策驱动向数据驱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