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工作部署 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碳市场建设解读

碳道小编 · 2025-11-25 08:11 · 阅读量 · 163

摘要:贯彻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工作部署 推动建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碳市场建设解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提出“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的工作思路,要求分阶段做好碳市场扩围、配额总量控制、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碳市场能力建设及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等重点工作。《意见》的出台对促进建材行业深度转型、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意见》出台对建材行业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


根据《意见》,我国碳市场建设确立了“三步走”的工作目标,即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机制;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从目标设计看,我国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持续加强和完善碳市场建设,最终完成与国际接轨,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建材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建筑建设、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材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又是典型的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位于工业部门前列,行业节能减污降碳任务艰巨。尤其水泥碳排放占建材行业排放总量的80%左右,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此外建材各产业中碳排放较大的还有石灰、陶瓷、平板玻璃,约占建材行业排放总量的13%,也是建材行业的主要碳减排领域。建材行业作为我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碳减排工作,提前实现碳达峰,为国家总体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做出积极贡献,是建材行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更是全面提升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水平必由之路。


二、深刻理解我国碳市场建设各阶段主要工作部署


(一)碳市场基础建设与能力提升阶段(当前至2027年)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从政策信号看,覆盖范围的拓展和碳排放管控规模的扩大是碳市场要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


这一阶段,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水泥作为新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当前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掌握规则、熟悉市场、提升能力,企业应聚焦完善监测核算体系、落实配额履约与合规清缴、加速低碳技术(能效提升、替代原燃料等)应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淘汰低效产能、提升碳资产运营能力等重点工作夯实参与碳市场的基础。


除了水泥行业,当前欧盟碳市场还覆盖了石灰、陶瓷、玻璃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考虑到未来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石灰、陶瓷、平板玻璃等暂未纳入碳市场管控的行业也应尽早做好数据体系、技术储备、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二)深度减排与市场机制深化阶段(2027—2030年)


到2030年,我国碳市场将实现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强度双控”的转变,形成以行业碳排放总量上限为刚性约束、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配额管理模式。这一目标可以理解为包含三重内涵:一是通过设定碳排放总量“天花板”,建立不可逾越的减排硬约束,倒逼企业从“相对减排”转向“绝对减排”;二是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加速碳成本显性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低碳领域流动;三是利用供需关系动态调整碳价,从而精准反映减排的边际成本,并引导资源向低碳方向高效配置。这种制度设计既体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原则,又通过免费配额缓冲转型压力,在环境效益与产业竞争力间寻求平衡。该阶段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将转向市场驱动为主。


对已纳入碳市场和拟纳入碳市场的建材各产业而言,总量控制意味着碳排放空间成为稀缺资源,企业需建立覆盖“监测预警—技术改造—资产管理”的闭环系统,通过智能监测实现排放精准计量,依托低碳技术突破获取超额配额收益,运用金融工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最终将碳约束转化为低碳竞争力。


(三)碳中和路径与产业重构阶段(2031—2035年)


到2035年,我国碳市场将实现从国内治理工具向全球气候治理核心平台的战略升级。这一阶段将呈现三重特征:一是碳价调节机制更加有效,形成“总量刚性递减+免费分配比例动态调整”的配额分配体系,形成碳价与能源价格、绿色金融的有效联动;二是市场交易更有活力,从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等方面提升碳资产流动性,创新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构建覆盖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多元化交易体系;三是形成国际影响力,深度融入全球碳治理体系,在国际碳定价规则制定等方面掌握较强话语权。


要实现以上碳市场工作目标,需要碳中和路径与产业的重构,其核心是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阶段特征包括碳排放总量进入下行空间、产业结构完成低碳重塑、零碳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等。对建材各重点排放行业而言,需加强三大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深度脱碳技术应用,例如水泥行业实现燃料替代率≥50%,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行业零碳燃烧技术普及率超50%;二是碳资产全球化运营,例如头部企业碳足迹数据接入国际EPD系统;三是产业生态重构,建成一大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等六零示范项目,固废综合利用率、绿电自给率达到较高水平。


三、碳市场中长期建设期间建材行业企业应加强的重点工作


建材行业的碳减排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建材行业企业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统领下,抓住重点行业、关键结点,以创新为纽带,推动技术进步,淘汰低效产能,做到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水泥等主要碳排放行业企业,要结合《意见》各阶段目标和主要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未雨绸缪,处理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每一步。


(一)当前至2027年


水泥行业作为新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在该阶段的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MRV)体系,保证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有效;二是加快推动技术改造与能效提升,着力攻关和储备高比例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等应用技术;三是构建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加强碳市场参与能力建设。


一般来说,新入市企业普遍面临对碳市场交易规则理解不深、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建议水泥以外的主要碳排放行业企业要主动行动,积极参与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提前了解新行业入市的各项关键环节,尽早做好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超前布局,争取先发优势。


(二)2028—2030年


这个阶段,面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以及免费+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以水泥行业为例,本阶段重点工作包括:一是通过总量控制的实施,加快出清和淘汰低效产能,促进过剩产能的治理,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二是在节能改造、低碳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应用等方面增加更多投入,不断降低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以减少购买短缺配额的成本或通过出售富余配额获取额外收益;三是推动建立行业协同减排,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水泥—混凝土—建筑”全链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区域替代燃料共享网络;四是运用智能化深度赋能,部署AI优化控制系统,建设数字孪生工厂,实时模拟碳流与能耗,预判配额缺口并自动生成交易策略。


(三)2031—2035年


经过5年以上多行业运行,我国碳市场进入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运行阶段,以水泥为代表的建材各行业重点工作包括:一是深度脱碳技术规模化应用。该阶段企业应谋求碳减排突破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高比例替代燃料、清洁能源熔制玻璃、低碳胶凝材料、负碳材料、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等先进技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零碳生产系统落地。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得到普遍推广,固废资源化利用在大规模、高质化方面取得较大成效。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来源:生态环境部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