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 第一周|关键进展全梳理(深度快讯版)——从贝伦看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张力

碳道小编 · 2025-11-18 18:11 · 阅读量 · 258

摘要:COP30 第一周|关键进展全梳理(深度快讯版)——从贝伦看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张力


(巴西总统卢拉在
COP30上演讲)

1COP30盛大开幕,参会规模跻身史上第二大

本届会议于11月10日正式开幕,参会人数超过5.6 万,仅次于COP28。巴西将本届会议框定为适应之COP,强调亚马逊生态极易受气候影响,天然与全球气候治理绑定。

2、首日议程获批,但四大争议议题被单列

虽然总体议程通过顺利,但以下议题被“拿出来”单独处理,预示第二周将更为艰难

  • 巴黎协定9.1条(发达国融资义务)

  • 透明度制度(BUR/BTR)

  • 进一步NDC更新

  • 单边贸易措施(如CBAM)

这意味着各方在钱、责任、贸易上分歧依旧巨大。

3、全球适应目标(GGA)谈判受阻:指标难产

第一周最被诟病的议程之一——适应目标谈判依旧乏力。各国对指标体系、衡量方法等基本问题仍无共识。尤其是非洲集团强调:没有资金,就无法制定指标这预示第二周仍将有大量博弈。

4、损失与损害基金正式启动,但金远不足

FRLD(损失与损害基金)开启“巴巴多斯实施模式(BIM)”拨款机制,首轮拟2.5亿美元。但目前已宣布的承诺却只有:西班牙2000万欧元瑞士100万瑞士法郎与发展中国家需求的数千亿美元/年相比,资金缺口仍非常显著。

5、气候× 贸易:首次成为COP级别正式论坛

巴西推动的“气候与贸易综合论坛(IFCCT)”正式启动。此举意义重大——贸易议题首次被“制度化”纳入COP框架。但欧盟对此极为谨慎,称贸易应由WTO讨论,而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希望确保发展权不被贸易壁垒挤压。

6、土著人民参与度创历史新高,贝伦成运动焦点

本届吸引约2500名土著代表参与,是史上最高。土著权利、土地保护、生态补偿等成为会议的强烈声音。同时多场气候游行、社区行动持续,并催生“贝伦行动机制(BAM)”,呼吁在“去碳化过程中不能牺牲人民和地区”。

7、美国缺席中央位置:联邦不来、地方登场

今年美国联邦政府未派官方代表,是COP历史首次。但美国的“空白”被地方力量迅速填补,加州州长Gavin Newsom成为主要美国面孔。这凸显全球气候治理的美国联邦—地方裂谷进一步扩大。

8、森林保护成为焦点:让保护森林有钱赚

各国围绕森林碳汇与森林保护融资展开激烈讨论核心理念是要扭转热带森林破坏,必须让守护森林的国家获得可持续收益。巴西利用东道主地位强化了森林议题的话语权,有望推动森林融资机制成为第二周的重头戏。

9、COP机制改革呼声升高:共识制被指拖慢进度

多个国家与观察员批评COP的“全员共识机制”导致进展缓慢、决策保守。有声音呼吁改革谈判流程,采用以少数服从多数方法使其能更快推进减排、适应和融资等制定与执行。巴西主席团则公开要求成员国加速进入“解决方案阶段”。

10、弱势国家集体发声:气候已不是议题,而是生存

来自加勒比、太平洋、非洲等地区代表强烈表达共同立场:1.5℃是生存线,而不是政治口号。他们要求发达国家提升减排力度,并提供更可预测的财政支持。其中牙买加代表团的发言在第一周引发较大关注。

本周观察:COP30的三条主线正在浮现

综合第一周,可以明显看到三条关键趋势

①“气候—贸易—发展权”成为新的三角博弈点贸易机制(如CBAM、供应链披露)首次正式闯入气候谈判。

②资金仍是所有议题的“痛点”与瓶颈无论是适应目标、损失与损害还是森林保护,争论最终都回到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谁来出、怎么出?

③全球南方强势发声,地缘政治力量更均衡巴西主场效应明显,土著、弱势国家、地方政府、社运力量都更加可见。

写在最后:第二周看什么?(重点预判)

1. 损失与损害基金是否能吸引更多承诺?

2. 是否能敲定适应目标的基本指标框架?

3. 贸易议题是否会被写入最终决定文本?

4. 森林与碳汇机制是否会有突破性进展?

5. 巴西能否把谈判从“讨论”推动到“决策”?

相关阅读:

COP30核心成果解读|三方联合终结全球碳市场碎片化困局

【快讯】|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第四日(11月13日)第6条起伏不定

【快讯】|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第三日(11月12日)争议仍存

【快讯】|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第二日(11月11日)聚焦第6.4条

COP30完整日程|速览全球气候新格局(附官方链接)

分析师:郭丰

原创所属:碳道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