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 话题解析|新6.4条草案藏关键 PACM遇资金难题
碳道小编 · 2025-11-19 09:11 · 阅读量 · 270
摘要:COP30期间发布了第6.4条决定草案和CDM终止草案,其核心内容为修订基线碳信用方法学、延长CDM向PACM的过渡期以避免相关项目被排除在外,同时安抚发展中国家及项目推动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未明确资金转移或短期补偿路径,这有可能导致第6.4条碳市场起步陷入长期不确定性。
摘要:
在COP30上发布的第6.4条决定草案明确要求修订基线碳信用方法学并提出延长清洁发展机制(CDM)向巴黎协定碳信用机制(PACM)的过渡期,以降低对基于自然的碳信用项目的“阻滞效应”。此举在谈判层面既是技术调整也是政治妥协,但同时放大了第6条市场短期内的资金与完整性困境。
COP30上,另一份关于终止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最新草案中提出目前仍缺乏从京都议定书时代体系转移的资金,导致第6.4条碳市场迫在眉睫的资金短缺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关键问题交汇:如果过渡期延长但未同时确定从CDM到PACM的资金转移或填补缺口方案,PACM的启动运转、监督(SBM)运作、方法学开发与能力建设将面临严重资金短缺。

一、基本信息:关于CDM项目过渡的后续安排(计划)
(一)操作流程终止安排(与核证减排量相关)

(二)方法学流程终止安排(CDM方法学相关)

(三)指定经营实体(DOE)认证终止安排
指定经营实体的初始认证和重新认证申请提交将停止,备选终止日期为:立即生效/ 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2月31日。
(四)CDM注册处的运作终止和数据管理
运作终止要求:2026年3月31日,将CDM注册处与国际交易日志(ITL)断开连接,但需保留注册处内核证减排量(CERs)的签发和注销功能;
在CDM项目/活动方案的核证减排量签发申请、注册处内注销及其他交易等操作流程终止后,停止CDM注册处的全部运作;
2027年7月1日/ 2028年1月1日/2029年1月1日,对注册处待处理账户中未缴付行政费用的CERs进行行政注销。
数据管理要求:在CDM注册处停止运作后,需保存其数据至少15年。
二、事实梳理:第6.4决定草案和CDM终止草案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
11月14日发布的草案包含两条关键技术/程序性要求:一是重新开放或修订基线/计量方法学的标准,二是延长CDM项目向PACM转型的过渡安排。前者目标在于避免严格的新基线标准把基于自然和某些低碳项目“挡在门外”;后者旨在给已有CDM项目更多时间以满足PACM的合规条件(或让当事方有时间进行项目调整)。这在技术上看似合理,在政治上则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基于自然项目推动方的一种安抚。
然而,PACM不是孤立的技术规则集合——它需要资金去建立:监督机构的日常运作、方法学开发与审查、注册和验证体系、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与项目准备费用(PPF)。这些都依赖于可预测且持续的资金来源,而草案在“延长过渡期”同时并未在同一文本中提出清晰的资金转移或短期补偿路径。UNFCCC关于CDM过渡的既有决定列出了条件和程序,但没有在COP30草案中量化从京都时代资产/收益到PACM的转移比例或机制。
三、为何“修订基线 + 延长过渡”会放大资金问题(逻辑链)
1. 延长过渡≠ 资金自动到位:过渡期延长意味着更多CDM项目在不完全进入PACM的情况下继续运作或等待转型;但监督和方法学工作需提前投入(SBM要审核、方法学要修订、能力建设要先行),这些开销需要现金流,而PACM本身的早期收入(如A6.4ERs交易或“收益税”)在机制尚未规模化前极其有限。
2. 修订基线增加(临时)工作量:重开基线标准讨论会引发方法学复审、(可能大量的)修订提案和再评估,这需要专家、咨询、试点与公众征询,均要成本。若无中央资金或承诺支持,这些工作会拖慢审批和方法学落地节奏,进一步延迟碳信用的生成与交易流入。
3. 政治妥协带来的完整性风险:为避免阻滞基于自然的项目,若基线放宽或审批措施被弱化,短期内可能出现较大量低边际成本的碳信用;这对市场信心不利,长期可能压低价格并削弱对PACM的投资吸引力,从而反过来减少对机制的市场化资金支持。
小编结语:技术修订不能替代资金承诺
新PACM草案在技术上向灵活性靠拢,试图兼顾基于自然的项目的参与与项目方的现实。但技术修订(如放宽或重开基线)与过渡期延长若脱离资金承接与质量保障,会把PACM的起步推入长期不确定性。而关于终止CDM的草案也未明确设定资金转移,这是一个高度战略性的漏洞。若不及时填补,这不仅会抑制第6条碳市场机制(尤其是6.4机制)的启动和扩展,也可能损害发展中国家对气候机制转型的信任。
会议后续谈判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过去“规则谈判”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信赖的行动路径。对于各方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参考来源:
《Guidance relating to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分析师:郭丰
原创所属:碳道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